7月23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发起、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南昌大学、贵州大学、延安大学、湖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河北大学共九家院校,开启《重返历史现场: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寻根之旅》活动。 十家新闻传播院校按照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发展历程,分别在上海、瑞金、遵义、延安、武汉、重庆、西安、西柏坡、北京等十地不同空间现场进行直播接力,云端传递,带你一起重返历史现场! 从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瑞金的红中社、红色中华新闻台、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旧址,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延安新闻纪念馆、延安新华通讯社旧址、《解放日报》旧址、《边区群众报》旧址,再到重庆的《新华日报》总馆旧址,西安的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延安的陕北公学原址…… 当天,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延安实践队成员怀着对革命圣地、红色摇篮的憧憬和向往,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发展历史,结合延安红色新闻文化资源特色,追溯中国红色新闻教育开端,探索“老延大新闻班”历史。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初期,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干部,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成立了陕北公学。1941年9月,经党中央研究决定,陕北公学与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 在1944年的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所开设的课程中已经明确有了“新闻学”这一学科。其因地制宜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针不仅为后来新闻班的开设提供延续与借鉴,更为日后党和国家新闻宣传方面提供了知识经验和人才储备。 7月23日,在清凉山上的陕北公学旧址前,新华社陕西分社原副社长边江表示,今天,我们在革命圣地延安回顾中国共产党高等新闻教育的源头很有意义。“树有根,水有源,正如延安大学新闻班首任班主任范长江先生所说,延安大学新闻班是中国共产党新闻教育事业的根脉与源头。“ “尽管当时的环境非常恶劣,条件异常艰苦,但是在党的关怀下,这里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边江表示,今天我们回顾延安大学新闻班的历史,追根溯源,对于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大四学生祁家睿表示,作为一名新闻系学生,很荣幸能有机会参加此次“重返历史现场: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寻根之旅”直播活动。“今天在这里了解了当年师生们学习的环境,心里真的非常感慨,也深感更应该好好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努力提高自己专业水平,为社会做出更多力所能及的贡献。”
2020-07-25
西安发布讯 7月23日,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全国多所高校举办的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寻根之旅(延安站)”纪念活动顺利举行。在延安清凉山上,陕公旧址前,西北政法大学学子合唱校歌,以情景剧的形式演绎了“老延大新闻班”教学的场景,生动深刻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红色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 据悉,该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发起,联合了华东师范大学、南昌大学、贵州大学、延安大学、湖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河北大学九家院校,各家新闻传播院校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别在上海、瑞金、遵义、武汉、重庆、西安、延安、西柏坡、北京等十地不同空间现场,结合当地红色新闻文化资源特色,按照历史发展时间顺序,在不同城市开展视频直播接力,在央视新媒体端同步传递。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举办的延安站直播,是本次直播活动的第八站。作为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干部高等学校,陕北公学是西北政法大学的前身,西法大学子在延安清凉山陕北公学旧址前开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寻根之旅。活动以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新闻教育事业及“老延大新闻班”的建设与发展为中心展开。 上午10点50分,伴随着陕北公学校歌歌声,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祁家睿同学带领观众一起走进1937年的延安陕北公学旧址。直播中通过“老延大新闻班”授课场景的重现向观众展示了“老延大新闻班”当时的办学条件、办学特色等。“老延大新闻班”经历了新闻班初创时期、“野战大学”时期和收复延安后的恢复正常办学时期,在异常艰苦的办学条件下,为党的新闻事业培养出二百余名新闻专业人才。 直播中,大学生祁家睿采访了研究“老延大新闻班”多年的新华社陕西分社原副社长边江,边江表示,“老延大新闻班”是我党的大学新闻教育,散枝生叶,开花结果,已长成参天大树和茂密森林。我们今天在这里回顾“老延大新闻班”的光辉历史,寻根溯源,是对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对当代新闻学子和新闻工作者传承红色基因,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任娜实习生孙雨花)
2020-07-25
人民网讯 7月23日,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举办的“重返历史现场: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寻根之旅(延安站)”活动举行。在延安清凉山上,陕北公学旧址前,西北政法大学学子合唱校歌,以情景剧的形式演绎了“老延大新闻班”教学的场景,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红色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 据悉,“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寻根之旅”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发起,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南昌大学、贵州大学、延安大学、湖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河北大学九家院校,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结合当地红色新闻文化资源特色,按照历史发展时间顺序,分别在上海、瑞金、遵义、武汉、重庆、西安、延安、西柏坡、北京等十地不同空间现场开展视频直播接力,在央视新媒体端等平台同步传递。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举办的延安站直播,是该活动的第八站。作为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干部高等学校,陕北公学是西北政法大学的前身,西法大学子在延安清凉山陕北公学旧址前开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寻根之旅。活动以追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新闻教育事业及“老延大新闻班”的建设与发展为中心展开。 在陕北公学校歌歌声中,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祁家睿同学带领观众一起走进1937年的延安陕北公学旧址。直播中通过“老延大新闻班”授课场景的重现向观众展示了“老延大新闻班”当时的办学条件、办学特色等。“老延大新闻班”经历了新闻班初创时期、“野战大学”时期和收复延安后的恢复正常办学时期,在异常艰苦的办学条件下,为党的新闻事业培养出二百余名新闻专业人才。 祁家睿还采访了研究“老延大新闻班”多年的新华社陕西分社原副社长边江,边江表示,“老延大新闻班”是中国共产党的大学新闻教育之开端,今天在旧址回顾“老延大新闻班”的光辉历史,寻根溯源,是对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这对当代新闻学子和新闻工作者传承红色基因、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0-07-25来自西北政法大学的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演绎了老延大新闻班教学的场景
2020-07-24
中国青年网西安7月23日电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三张镇铁王村是秦岭北麓土塬上的一个小村庄,零河从它身旁静静流淌,见证它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也见证它脱贫攻坚奔小康的点点滴滴。 铁王村辖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387户1203人,2014年统计时,有118户是贫困户。在党和各级政府关心支持以及西北政法大学的大力帮助下,截至2017年,铁王村“脱贫摘帽”后减少到15户,王少峰一家便是其中之一。 精准扶贫 脱贫路上一个不能少 第一次来到王少峰家,放眼望去只有两间旧房子,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墙体裂缝、墙皮脱落,房顶漏雨的痕迹十分明显,三个孩子都穿着破旧且与自己身高体型不相符的衣服。家中6口人,只有一亩地,老父亲已经丧失劳动能力,3个孩子分别上初中、小学、幼儿园,妻子整天忙于照顾家里老小而无暇分身,全家生活的重担都压在王少峰一个人身上。“我家里穷,什么都没有,恐怕你们想扶都扶不起来。”王少峰眉头紧皱,明显对脱贫信心不足。 得知这些情况后,西北政法大学校长杨宗科主动选择王少峰一家结对帮扶。“莺歌、佳辉这俩孩子很聪明,一定要让他们好好读书,生活上有困难随时给我说。”“快过年了,这是我给孩子买的新衣服。”“年前这段时间在家,把后院清理出来,年后咱把养鸡场办起来”……一次次的走访探望,一句句拉家常般朴实的话语,温暖了王少峰的心,也坚定了他脱贫的信心。 几年间,学校先后有5位校领导带领职能部门的同志20余次到王少峰家走访、调研、送温暖,学校和村上一起帮王少峰家加盖了二层房屋,居住安全有了保障,王少峰在外打工也更加安心,随着收入的增多,日子逐渐有了起色。 扶贫先扶智 教育脱贫拔穷根 驻村工作队的同志每次来到王少峰家,总是把几个孩子的学习当做最重要的事情,仔细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帮助王少峰一家充分认识教育脱贫的重要意义,鼓励孩子刻苦学习,发奋成才。 2019年11月,学校新派驻铁王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陈同法、队长于文祥、队员朱向明入户走访时,王少峰谈到孩子上学的事情,“大女儿在镇上住校读初中,老二读四年级,小的明年要上幼儿园。家里的困难你们也看见了,大女儿怕只能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自己养活自己算了。”王少峰担心供3个孩子上学负担太重,便起了让大女儿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的心思。 驻村工作队员看出了王少峰的顾虑,于是他们多次走访,反复跟他讲解国家的义务教育政策和政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扶持措施。细致耐心的开导,让王少峰彻底放下了思想包袱,对孩子的未来有了新的憧憬,“一定要让孩子好好读书,让孩子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王少峰家后院养的乌鸡。西北政法大学供图 小小养鸡场 生活新希望 根据王少峰家耕地少、缺劳力、无固定收入的实际情况,2019年底,学校驻村工作队为王少峰家制定了发展家庭乌鸡养殖的稳定脱贫方案。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购买乌鸡增加了很多困难,王少峰在多次寻找乌鸡货源失败后开始打退堂鼓,他给驻村工作队说,想改养市场上能买到的白羽鸡。 “养殖乌鸡目标不能变,而且要采购刚开始产蛋的乌鸡,买回来后很快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买鸡的费用不用担心,学校全包了。”驻村工作队得知王少峰的想法后,与王少峰仔细分析市场行情,做通了他的思想工作。 为让王少峰安心,村上和驻村干部齐动员,不断扩大信息搜索范围,最终打听到在50公里外的蓝田县三里镇有乌鸡卖。此时王少峰在西安打工,由于工地疫情防控,无法去蓝田县考察购买乌鸡。驻村工作队几位同志毫不犹豫前去现场查看了乌鸡生长情况,问清乌鸡喂养、防疫等管理细节,预付了订金,签好合同,回到铁王村时天已大黑。 逮鸡的日子,王少峰要自己开摩托去。驻村工作队考虑到逮鸡运鸡时间须在夜晚,从铁王村到蓝田县三里镇都是山路,路陡沟深,开摩托走这么远夜路太危险,便说道:“我们开车,咱们一块儿去。” 乌鸡买回来了,学校党政办公室的党员们给王少峰家捐资1000元购买鸡饲料;后勤保障部门的同志说,卖不了的鸡蛋和更新换代的鸡,都送到我们那里来,王少峰的妻子高兴地说不出话来。 问及今后的打算,王少峰信心十足,“政府和你们这么帮我,我要争气。准备把养鸡规模扩大一些,日子定会越来越好。这里是为以后预留的小车停车位,现在还实现不了,相信以后一定会实现。”王少峰指着家门前一块空地说。 在政府和西北政法大学的帮助下,王少峰一家实现了从2014年全家总收入1.2万元,到2019年实现脱贫,再到今年总收入将达到6万元,如今,他们正用更加饱满激情的态度,在致富蓝图上勾画未来的幸福生活。(张佼)
2020-07-23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冯丽 通讯员 李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发布后,西北政法大学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积极主动作为,为推动民法典的贯彻实施做出贡献。 学习部署为前提,做宣传教育的先行者。邀请李康宁教授作题为《民法典基本问题阐释》的辅导报告,制定加强民法典学习宣传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在校内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实施民法典的热潮。 教学科研为关键,做学理精神的阐释者。贯彻落实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要求,从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统筹考虑、协同发力。组织教师对“民法总论”“民法分论”等教材进行修订和完善,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将民法典的最新精神和要求融入法学专业课程,教育学生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温故·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学习研讨会”,推出《民法典宣示民事权利的独立价值属性》《通过民法典夯实保障绿色发展的制度根基》等科研成果。 社会服务显担当,做社会普法的践行者。成立由校长担任团长的民法典宣讲团,形成数十个宣讲专题,面向社会系统化、常态化讲解民法典,先后为企事业单位讲座报告60余场,覆盖6000余人。组织遴选专家教授和优秀骨干教师录制《解读民法典系列讲座》,向社会各界推送,被“陕西司法”“平安汉中”等官方平台广泛转载。目前已上线2期12讲,学习浏览量4500余人次。在学生群体中组织“共同学习民法典”“我们生活中的民法典”等线上主题班会,开展学习讨论,推动宣传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实行精准普法、菜单式普法和定制式普法等,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20-07-10
【陕西发布】浏览网址:https://weibo.com/tv/show/1034:4521465748324375
2020-06-30
王建烈士为疏散群众,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4岁。西北政法大学供图 中国青年网西安6月30日电6月12日17时许,北京市大兴区百联清城商务楼B座19层发生火灾,大兴区黄村消防救援站王建在执行灭火救援任务中负伤,经医院全力救治无效,将自己年仅34岁的宝贵生命,定格在了抢险救援最前线。6月23日,王建被应急管理部批准为烈士,追记个人一等功。 王建是西北政法大学公安学院治安学专业2006级校友,噩耗传回母校,熟悉他的母校师生校友深感悲痛,其先进事迹传开,更让母校师生校友深受感动。英雄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深切悲伤和永久思念,更是弥足珍贵的精神。王建校友牺牲后,西北政法大学师生校友纷纷痛惜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同学、校友、学长,并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悼念。 王建烈士为疏散群众,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4岁。西北政法大学供图 针对王建的英雄事迹,西北政法大学向全校发出学习号召:王建校友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用自己闪亮的生命之光诠释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职业风范,以实际行动谱写了最美“逆行者”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一曲赞歌。他是消防救援战士舍己为人的又一光荣典范,也是西北政法大学20万校友的优秀代表。我们号召全体师生校友向王建校友学习,学习他履行责任、践行使命的崇高行为;学习他牢记宗旨,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政治品格;学习他恪尽职守、勇于担当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张佼)
2020-06-30原文网址:http://jyt.shaanxi.gov.cn/jynews/rdjj/202006/25/103788.html
2020-06-27
陕西禁毒故事《育人授业 携梦前行》2020年6月18日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17:50首播
2020-06-19Since 1999, a Philippine military vessel built during World War II has been grounded at the Ren'ai Jiao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hina says that by doing so, the Philippines gravely violated China's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What is the vessel? And why it is there? CGTN reporter Zheng Yibing explains. 【中国国际电视台】我校潘俊武教授接受CGTN采访 解析仁爱礁争端法律实质 https://news.cgtn.com/news/2025-06-19/Dark-side-of-the-grounded-Philippine-ship-1EkvduLK8j6/p.html
从黄土高原上“双膝为桌”的求学少年,到培育出大批法治人才的“功勋教授”,一位百岁学者的世纪守望,见证了西北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的发展之路。他,就是学校法学理论学科奠基人之一——马朱炎教授。他以坚定的理想与不懈的坚守,将自己的生命轨迹深深嵌入西法大的发展年轮,用70余载教坛坚守,书写了一段与中国法学教育同频共振的世纪篇章。 与马朱炎老师的相识,始于一场饶有意味的对话。“你来认认,这个字是什么?”他提笔在纸上一挥而就,一个结构繁复的“灋”字跃然纸上。我尚在沉吟之间,马老师已娓娓道出其深意:“这是‘法’字的古体。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是个会意字。”就这样,围绕一个“灋”字,马朱炎将他与西法大绵长而深切的故事从容展开。 从延安走来:黄土坡上播下法治信仰的种子 时间回溯到1949年1月,寒风裹着黄土掠过陕西蒲城的田野。23岁的马朱炎怀揣着“追求真理、渴望光明”的理想,在中共地下党的指引下,悄悄避开封锁线,徒步三天三夜奔向延安大学韩城分校。彼时的课堂,没有窗明几净的教室——打麦场当操场,空地作课堂,膝盖垫着书本就是“课桌”,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便是“板书”。 “延大的日子苦,但心里亮堂!”晚年回忆起这段岁月,马朱炎总说那是“终身受益的一课”。他不仅将“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基因深深融入教育事业,转化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法学教育方法论,更在艰苦环境中磨砺出“求真务实”的学术品格。“那时候就想着,将来要做些实在事,让更多人懂法、守法,让法治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发芽。” 重建学科:在“百废待兴”中搭起法学教育骨架 1949年6月,刚走出延大校门的马朱炎,转身站上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讲台,完成了从“求知者”到“育人者”的蜕变。此后数十年,他的命运始终与西北法学教育的起伏紧密相连。 1979 年,西北政法学院(现西北政法大学)恢复招生,法学教育迎来“破冰”时刻,却也面临“无教材、无师资、无体系”的困境。时任法学基础理论教研室负责人的马朱炎,主动扛起重建学科的重担。白天,他带着年轻教师跑图书馆、查资料,在堆满旧书的办公室里梳理学科框架;夜晚,台灯下的他一笔一画撰写讲义,常常忙到后半夜。 马朱炎不负众望,主持重建法学基础理论教研室,编著了《法学基础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述要》等多部教材、讲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教材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1984年,一则喜讯传遍校园:西北政法学院获批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点,成为全国较早培养法理学高层次人才的院校之一。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与马朱炎及所有老教师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点的成功申报,标志着学校的学科建设实现了从“积蓄力量”到“获得认可”,再到“自主赋能”的历史性跨越,为西北政法大学实现可持续的“学术造血”奠定了坚实基础。自此,一支扎根西部的学术生力军开始集结,学术薪火自此燎原。 桃李满天下:把“法治火种”传给一代代年轻人 作为学校首批硕士生导师,马朱炎认为法学教育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紧密结合。“做学问不能‘照着讲’,而要‘接着讲’。”马朱炎常说,“要鼓励学生突破既定理论框架,从中国法治实践中提炼新观点、新概括,推动法学教育的创新与传承。” 时至今日,他依旧可以清楚地回忆起课堂上发生的趣事,甚至不需反应地叫出许多学生的名字。哪个学生上课时因为不同的观点和自己争论、哪个学生为了省钱买书四天都没有吃饭、哪个学生毕业后又到了哪个单位工作……多年前的件件往事都记在心里。 在马朱炎的悉心培养下,贺小荣、刘作翔、葛洪义、陈金钊、贺海仁、德全英、朱继萍等一批法学理论素养高、法律实践能力强的法学人才脱颖而出,为全面依法治国贡献了西北力量。 经过多年深耕,6名“影响中国法治进程的百位法学家”、3名“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24名“全国模范法官”从西法大校园走出。对此马朱炎很是欣慰,他说:“看到同学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各自岗位上做出卓越贡献,我感到无比骄傲。希望后辈永远保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多到基层去、到司法一线去,了解中国的国情、社情、民情,参与地方法治建设实践,将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 作为马朱炎的弟子及后来的同事,朱继萍教授像马老师一样,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精神。她鼓励同学们走出教室,深入基层、投身一线,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马老师常说,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法治信仰和社会责任感。这一理念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实践。”朱继萍在访谈中表示。在她眼中,马朱炎老师不仅是自己学术上的引路人,更是人生道路上的灯塔,“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造诣,还有对法学教育始终如一的热忱,值得我终身学习。” 世纪守望:百岁初心照亮法治教育前路 2018年,西北政法大学喜迎本科教育60周年,庆典现场掌声如潮。马朱炎与其他六位教授缓步登台,接过“功勋教授” 荣誉证书。这沉甸甸的证书,是对他们深耕学术、伏案著述的肯定,更是对他们甘当人梯、培育法治人才的礼赞,为后辈学人树起了鲜活的榜样。 如今,马朱炎的书架上井然有序地摆放着他当年主持编纂的教材、悉心批改过的学生论文,以及弟子们陆续寄来的最新著作。尽管年事已高,他依然坚持每日两小时的专注阅读,无论是《环球时报》上的时政要闻,还是学术期刊中的理论新探,这数十年如一日的“功课”,早已内化为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西法大校长范九利高度赞誉马朱炎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育人情怀,“希望全体教育工作者以马老为楷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深化法学教育创新,推动学科融合发展,努力培养更多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在马朱炎百岁寿辰之际,亲友与弟子从四面八方赶来,为这位世纪老人送上真挚祝福。这不仅是对他百年人生的礼赞,更是对其教育生涯的崇高致敬。正如学校党委书记赵万东所言:作为学校第一位百岁学者,马老就是西法大的“活校史”,更是我们的精神灯塔。马朱炎身上“听党指挥、忠诚不渝”的政治品格,“潜心学术、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学术担当,正是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留给后辈最宝贵的财富。 栀子花年复一年地开满校园,芬芳如初。马朱炎教授的身影与教诲,已深深刻入校园的年轮。书桌前的那盏灯,虽静默无言,却是无数教育者信仰的缩影——以生命之火,点燃法治中国建设的璀璨星河。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张佼) 【中国日报网】西法大百岁学者马朱炎:七秩教坛守初心,一生点亮法治星 https://shx.chinadaily.com.cn/a/202510/16/WS68f0d53aa310c4deea5ecb6d.html
10月28日,西北政法大学纪委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举措。学校全体纪检监察干部、巡察干部参加会议,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察专员刘志彬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即将进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学校纪委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抓好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不断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果的实际成效。 会议强调,学校纪检监察机构和纪检监察干部要深刻认识全会重大意义,深刻领会把握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重要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坚定不移忠诚履职尽责,持之以恒净化校园政治生态。要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深化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巩固拓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坚定不移将作风建设引向深入,不断激发干事创业新动力。要坚持聚焦“十五五”规划战略部署,找准找实服务保障的切入点着力点,确保以有力监督推动全会部署的各项任务要求在学校落地落实。(西北政法大学纪委) 【秦风网】西北政法大学: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https://www.qinfeng.gov.cn/info/2201/2396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