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高博通讯员张佼)5月22日,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的重点活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暨教育合作交流活动”在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开幕式上,全国首个以“法治营商环境”为主题的中亚深度科研团队正式启程,赴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开展为期两周的实地调研。 该团队由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院长王莹莹带队,成员包括5位教授、7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以及12位实务专家,旨在为中亚地区营商环境与法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赵万东表示,此次活动标志着学校在中亚法律研究与服务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期待通过深化与中亚国家在法律对接、司法协作等领域的合作,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校长范九利在授旗仪式中说,此行不仅是科研成果的实践检验,更是探索国际化营商环境前沿问题的重要契机,希望推动学校在中亚法治研究领域走深走实,彰显涉外法治引领作用。 【西部法治报】全国首个以“法治营商环境”为主题的中亚深度科研团队启程 https://esb.xbfzb.com/html/2025-05/24/content_20399_2210907.htm
2025-05-255月22日,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重点活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暨教育合作交流活动”在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开幕式上,全国首个聚焦“法治营商环境”的中亚深度科研团队正式启程,前往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开展为期两周的实地调研。该科研团队由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院长王莹莹带队,成员涵盖学校5位教授、7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以及12位实务专家。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作为中亚地区的核心国家,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关键节点,其营商环境与法治状况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团队成员将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对三国开展系统性应用对策研究,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行稳致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陕西实践提供智力支撑。 【央视新闻 总台陕西总站】西北政法大学中亚科研团队出发 助力“一带一路”法治建设 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1590837874909550174&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track_id=7138C68A-2B12-408C-876E-C21648277FE1_769755305189&share_to=wechat
2025-05-255月22日,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的重点活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暨教育合作交流活动”在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开幕式上,全国首个以“法治营商环境”为主题的中亚深度科研团队正式出发,赴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开展为期两周的实地调研。这支科研团队由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院长王莹莹担任团长,学校5位教授、7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12位实务专家共同参与。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作为中亚地区的核心国家,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关键节点,其营商环境与法治状况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团队成员将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对三国开展系统性应用对策研究,为服务“一带一路”战略行稳致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陕西实践提供智力支撑。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赵万东指出,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标志着学校在中亚法律研究及服务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希望以本次活动为新起点,有效促进学校与中亚国家在法律体系对接、司法实务协作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为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合作提供法治保障。 活动仪式上,学校校长范九利为团队授旗并宣布出发。他强调,“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致力于为丝路沿线国家提供法治智库支持,这次活动不仅是对学校前期科研成果的现场验证,更是一次深刻洞察国际化营商环境前沿问题的启迪之行。期待通过此次科研实践活动,促进学校与中亚的文化交流,推动中亚营商环境研究走深走实,进一步彰显学校在涉外法治领域的引领作用,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更强动能。 实务专家的加入,为团队高效产出研究成果注入了“强心剂”。作为北仲仲裁委员会仲裁员,马荣伟对此次活动充满期待,他谈道:“中亚自古以来便是东西方文化及贸易的交织融合之地。这次实地考察必将敦促我们以全新视角,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底蕴,进而助力商业规则及法治体系的融合,共同构筑区域融合的新标杆。” 开幕式上,范九利与塔什干国立法律大学校长伊斯兰别克,共同为“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乌兹别克斯坦中心揭牌。学校倾力打造的宣传片《丝路焕新·法治护航》精彩亮相,全方位展示学校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所取得的丰硕成就。 据悉,西北政法大学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倡“一带一路”以来,学校持续深化与中亚国家高校的法律合作,先后加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上海合作组织法律大学联盟。2023年5月,中国-中亚西安峰会后,在陕西省委依法治省办、陕西省司法厅、陕西省教育厅等单位支持下,牵头成立了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今年3月,学校新增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项目院校。(张佼) 【凤凰新闻】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以深度中亚行 助力法治陕西建设 https://ishare.ifeng.com/c/s/8jaXSxx4GKj?spss=np&channelId=&aman=c3U071Gf68pf1ay56fu087O244e498u28dE319Fe91&gud=39Y016W796
2025-05-255月22日,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在西安举行中亚营商环境法治研究团队“中亚行”出发仪式,研究团队计划从西安出发,沿河西走廊至新疆,从霍尔果斯出境,经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返回喀什。这将是全国高校首次师生自驾组织实地走访考察中亚营商环境。 【起点新闻】西北政法大学中亚营商环境法治调研活动出发 https://qidian.sxtvs.com/timing/share/content/10597710?1747990159855=
2025-05-255月22日,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的重点活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暨教育合作交流活动”在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开幕式上,全国首个以“法治营商环境”为主题的中亚深度科研团队正式出发,赴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开展为期两周的实地调研。这支科研团队由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院长王莹莹担任团长,学校5位教授、7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12位实务专家共同参与。 合影留念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作为中亚地区的核心国家,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关键节点,其营商环境与法治状况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团队成员将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对三国开展系统性应用对策研究,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行稳致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陕西实践提供智力支撑。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赵万东指出,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标志着学校在中亚法律研究及服务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希望以本次活动为新起点,有效促进学校与中亚国家在法律体系对接、司法实务协作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为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合作提供法治保障。 活动仪式上,学校校长范九利为团队授旗并宣布出发。他强调,“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致力于为丝路共建国家提供法治智库支持,这次活动不仅是对学校前期科研成果的现场验证,更是一次深刻洞察国际化营商环境前沿问题的启迪之行。期待通过此次科研实践活动,促进学校与中亚的文化交流,推动中亚营商环境研究走深走实,进一步彰显学校在涉外法治领域的引领作用,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更强动能。 实务专家的加入,为团队高效产出研究成果注入了“强心剂”。作为北仲仲裁委员会仲裁员,马荣伟对此次活动充满期待,他谈道:“中亚自古以来便是东西方文化及贸易的交织融合之地。这次实地考察必将敦促我们以全新视角,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底蕴,进而助力商业规则及法治体系的融合,共同构筑区域融合的新标杆。” 开幕式上,范九利与塔什干国立法律大学校长伊斯兰别克,共同为“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乌兹别克斯坦中心揭牌。学校倾力打造的宣传片《丝路焕新·法治护航》精彩亮相,全方位展示学校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所取得的丰硕成就。 据悉,西北政法大学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自2013年以来,学校持续深化与中亚国家高校的法律合作,先后加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上海合作组织法律大学联盟。2023年5月,中国—中亚西安峰会后,在陕西省委依法治省办、陕西省司法厅、陕西省教育厅等单位支持下,牵头成立了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今年3月,学校新增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项目院校。(西北政法大学)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西北政法大学:以深度中亚行助力法治陕西建设 https://sn.cri.cn/2025-05-24/4cd184a7-1cee-2edc-d63f-5806c03758d6.html
2025-05-25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安讯(记者 陆航 通讯员 张佼)5月22日,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的重点活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暨教育合作交流活动”在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开幕。 开幕式上,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与塔什干国立法律大学校长伊斯兰别克,共同为“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乌兹别克斯坦中心揭牌。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代表团正式启程,赴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开展为期两周的实地调研。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关键节点,其营商环境与法治状况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调研团队由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院长王莹莹担任团长,学校5位教授、7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12位实务专家共同参与。团队成员将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对三国开展系统性应用对策研究,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行稳致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陕西实践提供智力支撑。 中亚国家与我国经贸往来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营商环境是影响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因素。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赵万东表示,希望以本次活动为新起点,有效促进学校与中亚国家在法律体系对接、司法实务协作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为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提供法治保障。 活动仪式上,范九利为团队授旗并宣布出发。他介绍,“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致力于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法治智库支持,这次活动不仅是对学校前期科研成果的现场验证,更是一次深刻洞察国际化营商环境前沿问题的启迪之行。期待通过此次科研实践活动,促进学校与中亚的文化交流,推动中亚营商环境研究走深走实,进一步彰显学校在涉外法治领域的引领作用,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更强动能。 据悉,西北政法大学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学校持续深化与中亚国家高校的法律合作,先后加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上海合作组织法律大学联盟。2023年5月,中国-中亚西安峰会后,在陕西省委依法治省办、陕西省司法厅、陕西省教育厅等单位支持下,牵头成立了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今年3月,学校新增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项目院校。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曾煜婷】 【中国社会科学网】推动中亚营商环境研究走深走实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5/t20250523_5875468.shtml
2025-05-25来源:《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实践》专刊2025年第3期(《民主与法制》周刊2025年第17期) 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 范九利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法学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重要一环。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要求“强化法学实践教学,深化协同育人,推动法学院校与法治工作部门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生实习实训等环节深度衔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作出安排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法治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为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和实现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按照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思路,法学院校应当进一步强化法学实践教育,重点从为谁教、谁来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等方面系统思考新时代法学实践教育的目标、主体、内容、方法、评价等问题,为新征程上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人才保障。 一、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求的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 第一,培养面向法治中国建设实践的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法治人才培养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至关重要。”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法学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实践中,能否坚持实践导向,直接关系到法学教育能否培养出真正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求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第二,顺应法治中国建设实践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是新时代法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学教育快速发展,法治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已经办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法学教育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输送了大量法治人才。但是,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我国的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工作还滞后于实践。法学院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只有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并且有效发挥积极作用,法治中国的愿景才能逐步变为现实。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将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工作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第三,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是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不断提高,对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加强法学实践教育,可以帮助法学专业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条文背后的意义,学会正确运用法律,从而提高其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传统法学教育对法律实践技能的培养关注度不够。《法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21年版)》明确规定:“法学类专业课程总体上包括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这意味着,法学院校应当实质性参与到法学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特别是校外实践教学。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是全面提升新时代法学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有助于实现法学理论教育与法治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得法学专业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也能够具备较强的法治实践能力。 二、打造一支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法学专业教师队伍 法学专业教师是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法学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法学专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必须坚持以实践为导向,打造一支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法学专业教师队伍,更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法治人才的需求。 第一,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全面提升法学专业教师的理论素养。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需要正确的法治理论引领。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是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为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提供了根本遵循。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首先要求法学专业教师坚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基础上,夯实自身的法学理论功底,在全面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中,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法学院校要积极引导法学专业教师加强理论研究,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在法治人才培养实践中做到“两个结合”以及“两个借鉴”,即能够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同法治中国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能够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 第二,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与发展机制,强化法学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应当推动国内外法学院校交流合作,组织教师到国内外知名法学院进修或短期访问学习,定期举办高水平教学研讨与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及实务界专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促进不同学科领域间的交叉融合。应当为法学专业教师安排法律实务技能的培训,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模拟法庭、案例讨论、课题研究等形式,与律师事务所、司法机关等合作提供实地考察或者挂职锻炼的机会,提升法学专业教师解决法律实务问题的能力。国家和地方立法机关、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等法治工作部门要加大对法学院校支持力度,提供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实践平台和实践机会。应当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并鼓励法学专业教师投身法治实践活动,为教师创造便利条件,设置专项基金资助法学专业教师参与公益法律援助项目,支持并奖励从事政府委托课题研究、从事决策咨询研究、参与重大案件审理或立法咨询等活动的教师。应当健全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轨制法学教师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制度,对于在科研成果发表、教材编写、教学改革、服务社会等方面表现突出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第三,多措并举健全完善产教融合机制,形成法学专业协同育人“共同体”。加强与法律实务部门的合作,同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实务部门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生实习实训等环节深度衔接。吸纳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法治人才组建多元化教学团队,通过专兼结合的方式,建立一支既精通法学理论又熟悉法律实务操作的教学队伍,参与课堂教学、案例研讨及毕业论文指导等工作。探索建立实务导师制度,特别是对于法科研究生培养,除了配备一位校内导师外,还应为其配备一名实务导师。 三、构建“三个课堂”有机联动的法学实践教育教学体系 法学教育的“三个课堂”各有侧重。“第一课堂”侧重理论教学,“第二课堂”强调法学专业学生的校内实践活动,“第三课堂”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参与法律实践活动。为确保法学教育内容与法治中国建设实践有机衔接,需要构建“三个课堂”有机联动的法学实践教育教学体系,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法学实践教学体验,在学以致用中全面提升法律实务能力和职业素养。 第一,开展案例教学和实务训练,驱动法学专业“第一课堂”变革。法学专业教师既要在课程教学中重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精心设计模拟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案例背后的法学理论问题;又要重视法律文书写作、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法律实务课程,定期更新教学内容,确保所授知识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强化“第一课堂”课程思政建设,在全面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过程中,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宪法法律权威,恪守法律职业伦理,切实维护公平正义,确保学生坚守法律职业道德底线。 第二,组织多元化“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法学院校既要支持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深入调查研究,也要鼓励并协助学生在实习中了解法律职业实践情况。既要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法庭比赛和法律辩论赛,也要搭建和拓展学生接触法治实践工作的平台,设立校园法律援助中心、法律应用类学生社团等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法律实践活动。此外,为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要同涉外企业、国内外法学院校和国际组织建立联系,搭建涉外法治学习平台,支持学生参与企业“走出去”法律服务,鼓励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实训,组织学生参与国际性的法律知识竞赛,切实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探索完善“第三课堂”保障机制,促进法学专业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法学实践教育的“第三课堂”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且能够深入接触法律实践的机会。法学院校应当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在线学习以及其他形式的非传统学习体验类的教学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法学创新创业比赛,参与或发起法律援助项目,鼓励学生在寒暑假参与社区法律咨询和服务工作,利用互联网平台开设专门针对法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提升的在线课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法律实习场景,定期为学生举办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活动,实行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融合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不仅要求法学教育内容与时俱进,而且要在教学方法上充分体现实践性和应用性,这既是法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法治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第一,强化案例教学法的实践运用。要发挥好教学团队的作用,精心挑选案例,建设不同课程的教学案例库。教师在讲解案例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案情本身,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法学理论应用于案例分析中,鼓励他们敢于对已有结论提出质疑观点,在案例分析中发展批判性思维,从而帮助学生在所学法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实现融会贯通。 第二,引导教师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改革。互动式教学强调教师在师生平等交流基础上,与学生加强互动,实现不同观点之间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在激发教学双方主动性和探索性的过程中,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对于法学教育而言,应当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教师组织学生采用头脑风暴、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实践、调查、探索、分析、总结,让学生们能够更多参与到课程学习当中,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 第三,加强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为提升法学教育教学质量、适应信息化教育发展趋势,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线上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为此,法学教师需要做好相应的资源整合与开发工作,挖掘整合各类法律文献、案例研究、法律法规等资源。同时,可以结合法治建设实践开发互动式学习材料,比如使用音频、视频、动画等材料展示庭审过程,或者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创造“沉浸式”的模拟法庭体验等。 第四,鼓励教师积极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法。翻转课堂是一种混合式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学生在课前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主要通过各类国家级、省级和校内线上教学资源的学习来发现和解决问题,课堂上根据教师的安排和引导,通过汇报、评论、讨论、辩论、模拟等方式实现知识的内化。法学学科的实践性很强,以解决实际法律问题为驱动,合理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度、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法学理论知识。在法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所授专业知识特点和教学实际需要,深入研究哪些知识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五、建立健全法学实践教育质量评估制度 坚持以实践为导向健全完善法学实践教育质量评估制度,是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重要保障。要着重加强实践教学成效评估,通过构建科学高效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教育质量评估程序、评估结果应用机制等,有效提升法学实践教育质量。 第一,构建科学合理的法学实践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传统的法学教育更多侧重于传授法学理论知识,更加关注教学过程及其成效,对学生实际学习成效缺乏系统性监测与评估。可探索成立由法学专业教师、学生代表、教育管理专家及法律实务界人士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围绕法学实践教育“三个课堂”实施的各个环节,从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基地、学生反馈、用人单位满意度、社会评价等方面,合理确定各项监测和评估指标,制定明确的法学实践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估办法,突出对法学实践教育效果和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 第二,制定规范高效的法学实践教育质量评估程序。在法学实践教育质量评估过程中,公开透明的评估过程可以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法学实践教育的状况。建议规范高效开展法学实践教育质量评估工作,明确评估工作流程、职责要求和具体期限,及时发布法学实践教育质量监测的相关信息,建立多渠道的师生沟通平台,广泛吸纳法学教师、法学学生、校友及用人单位等参与评估过程,接受校内外各方的监督,定期发布教学质量评估报告,确保评估结论客观公正。此外,法学院校要规范自我评估、同行评议、学生反馈等评估程序,从多元的评估结论中获取有益意见和建议,确保评估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第三,完善法学实践教育质量评估结果的运用机制。法学实践教育质量评估结果不能只停留在报告阶段,而是要通过制度化手段推动其转化为改革法学实践教学、提升学生法律实践能力和满足法治人才培养需求的实际行动。可探索建立“解读报告–制定措施–整改落实”的评估结果运用机制,切实推动法学实践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法学院校既要建立评估结果的反馈与沟通机制,在评估结束后立即向相关方提供详细的法学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报告,搭建开放的沟通平台,确保利益相关者了解评估结果,允许各方就评估结果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又能够根据评估结果,准确识别法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制定改进计划。此外,还应设立专门的整改落实监督小组,确保改进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法治人才培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的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必然需要坚持实践导向,完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持续推进法治人才培养工作与法治建设实践深度融合,推动新时代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确保学生在法治中国建设实践中堪当时代重任。 【民主与法制周刊】范九利: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https://mp.weixin.qq.com/s/vyGzZywAoifL5Y7-eQKeLQ
2025-05-23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安讯(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熊施锐)5月22日,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丝绸之路仲裁中心与西北政法大学共同举办的2025航空航天产业仲裁大会在西安召开。与会专家聚焦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背景下的争议解决机制,围绕仲裁制度创新、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法律前沿等议题展开探讨。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院、西北政法大学、中国民航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管理委员会、中国低空经济法治研究院在大会上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航空航天产业是社会经济跃迁升级的行业指向标,是代表未来科技引领方向的聚合产业,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标杆旗帜,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盾牌,更是代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探索未知世界、播撒文明火种的国际合作领域。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承杰表示,我国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关键窗口期和黄金机遇期,但同时也伴随着行业纠纷的增多,亟待建立更专业、高效、安全的纠纷解决机制,在持续提高航空航天仲裁能力的同时,深化研究,不断壮大航空航天智库。 航空业是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承载着联通世界、促进交往的使命,在资源全球化配置和跨国生产贸易中拥有特定优势,能促进全球市场有效联通和科技进步,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际民航组织前任秘书长柳芳表示,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党中央明确指出要加快“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因此,我们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加强航空仲裁的国际交流,抓紧培养复合型航天航空仲裁人才。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赵万东聚焦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提出要加强学科建设的引领作用,聚焦前沿国际法领域,构建面向未来的涉外法治知识体系和研究平台;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国际法+行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拓展全球合作领域,依托各大科研平台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推动航空航天领域仲裁的创新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争端解决机制。 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商务部条约法律司原司长张月姣发表题为《国际仲裁沿革、现状与展望》的主旨演讲,系统梳理了国际争端解决的历史脉络。她表示,未来的航天仲裁专业性将不断增强,必须选聘兼具深厚法律素养与航空航天实务经验的仲裁员,并在仲裁程序规则设计中引入行业专家评估机制,提升程序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随后举办的圆桌讨论围绕“仲裁制度创新与航空争议仲裁实践的发展”“低空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低空经济争议的仲裁之路”“商业航天争议仲裁的前瞻与未来”三个议题展开,来自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法律从业者就行业发展中的法律问题、争议解决发展趋势和仲裁实务热点问题交换了观点,形成多元化的建设共识。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曾煜婷】 【中国社会科学网】推动航空航天仲裁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5/t20250523_5875395.shtml
2025-05-235月22日,在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第九届丝博会重点活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暨教育合作交流活动”开幕式上,全国首个以“法治营商环境”为主题的中亚深度科研团队正式踏上征程,将前往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开展为期两周的实地调研。此次活动标志着西北政法大学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亚法治研究方面迈出重要步伐。 据了解,该科研团队阵容强大,由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院长王莹莹担任团长,成员包括学校5位教授、7位硕博研究生以及12位实务专家。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作为中亚地区的核心国家,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关键节点,其营商环境与法治状况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团队成员将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对三国开展系统性应用对策研究,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行稳致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陕西实践提供智力支撑。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赵万东指出,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标志着学校在中亚法律研究及服务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希望以本次活动为新起点,有效促进学校与中亚国家在法律体系对接、司法实务协作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为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合作提供法治保障。 活动仪式上,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为团队授旗并宣布出发。他强调,“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致力于为丝路共建国家提供法治智库支持,这次活动不仅是对学校前期科研成果的现场验证,更是一次深刻洞察国际化营商环境前沿问题的启迪之行。期待通过此次科研实践活动,促进学校与中亚的文化交流,推动中亚营商环境研究走深走实,进一步彰显学校在涉外法治领域的引领作用,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更强动能。 实务专家的加入,为团队高效产出研究成果注入了“强心剂”。作为北仲仲裁委员会仲裁员,马荣伟对此次活动充满期待,他谈道:“中亚自古以来便是东西方文化及贸易的交织融合之地。这次实地考察必将敦促我们以全新视角,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底蕴,进而助力商业规则及法治体系的融合,共同构筑区域融合的新标杆。” 开幕式上,范九利与塔什干国立法律大学校长伊斯兰别克,共同为“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乌兹别克斯坦中心揭牌。学校倾力打造的宣传片《丝路焕新·法治护航》精彩亮相,全方位展示学校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所取得的丰硕成就。 据悉,西北政法大学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自2013年以来,学校持续深化与中亚国家高校的法律合作,先后加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上海合作组织法律大学联盟。2023年5月,中国-中亚西安峰会后,在陕西省委依法治省办、陕西省司法厅、陕西省教育厅等单位支持下,牵头成立了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今年3月,学校新增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项目院校。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张佼) 【中国日报网】西北政法大学“硬核”团队开启中亚法治营商环境深度研究 https://shx.chinadaily.com.cn/a/202505/23/WS682fe8fba310205377034934.html
2025-05-235月22日,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的重点活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暨教育合作交流活动”在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开幕式上,全国首个以“法治营商环境”为主题的中亚深度科研团队正式出发,赴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开展为期两周的实地调研。这支科研团队由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院长王莹莹担任团长,学校5位教授、7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12位实务专家共同参与。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作为中亚地区的核心国家,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关键节点,其营商环境与法治状况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团队成员将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对三国开展系统性应用对策研究,为服务“一带一路”战略行稳致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陕西实践提供智力支撑。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赵万东指出,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标志着学校在中亚法律研究及服务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希望以本次活动为新起点,有效促进学校与中亚国家在法律体系对接、司法实务协作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为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合作提供法治保障。 活动仪式上,学校校长范九利为团队授旗并宣布出发。他强调,“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致力于为丝路沿线国家提供法治智库支持,这次活动不仅是对学校前期科研成果的现场验证,更是一次深刻洞察国际化营商环境前沿问题的启迪之行。期待通过此次科研实践活动,促进学校与中亚的文化交流,推动中亚营商环境研究走深走实,进一步彰显学校在涉外法治领域的引领作用,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更强动能。 实务专家的加入,为团队高效产出研究成果注入了“强心剂”。作为北仲仲裁委员会仲裁员,马荣伟对此次活动充满期待,他谈道:“中亚自古以来便是东西方文化及贸易的交织融合之地。这次实地考察必将敦促我们以全新视角,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底蕴,进而助力商业规则及法治体系的融合,共同构筑区域融合的新标杆。” 开幕式上,范九利与塔什干国立法律大学校长伊斯兰别克,共同为“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乌兹别克斯坦中心揭牌。学校倾力打造的宣传片《丝路焕新·法治护航》精彩亮相,全方位展示学校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所取得的丰硕成就。 据悉,西北政法大学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倡“一带一路”以来,学校持续深化与中亚国家高校的法律合作,先后加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上海合作组织法律大学联盟。2023年5月,中国-中亚西安峰会后,在陕西省委依法治省办、陕西省司法厅、陕西省教育厅等单位支持下,牵头成立了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今年3月,学校新增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项目院校。 【华商网】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以深度中亚行,助力法治陕西建设 http://news.hsw.cn/system/2025/0522/1845453.shtml 【华商报】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以深度中亚行,助力法治陕西建设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urlext=%7B%22cuid%22%3A%22gavWu0ucvugNi28Rgi2q8_85Salt8v8M0aHv8gP1Hu_MuS850OSkagtrSO5KiHPFw_tmA%22%7D&rs=4280721304&ruk=VAr6tUHuj61T4Ee1f11tTw&like_icon_type=2&isBdboxFrom=1&pageType=1&sid_for_share=&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10099277071652484486%22,%22sourceFrom%22%3A%22personal%22%7D 【原点新闻】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以深度中亚行,助力法治陕西建设 https://yuandian.xiancity.cn/application/fcinformation/mobile/#/ArticleDetail/485579/undefined?t=1747916845797 【澎湃陕西】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以深度中亚行,助力法治陕西建设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864733 【今日头条】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以深度中亚行,助力法治陕西建设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507270614140174885/?app=news_article×tamp=1747923318&use_new_style=1&req_id=202505222215180E11D0F410F213B759F5&group_id=7507270614140174885&req_id_new=202505222215180E11D0F410F213B759F5&chn_id=-3&category_new=profile_all&share_did=MS4wLjACAAAAitGTAAH227Irvz-HJ3qu5Ky6BpN_EqfUrBgGnjefGI91MFtx7laAp4-5vb30CL61&share_uid=MS4wLjABAAAAbGlMiXX0fHpXnFQ27Vmw1xG760Y_K0DbOrXb9KoGHiQ&wxshare_count=1&tt_from=weixin&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share_token=bee59f1c-1cde-4167-8a59-cebf6ff2d76a&source=m_redirect 【腾讯新闻】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以深度中亚行,助力法治陕西建设 https://view.inews.qq.com/a/20250522A09OFT00?uid=1689041850&shareto=wx&devid=95101AA5-5546-45B9-9B08-A4D3B5FD86C5&qimei=ddbb5bd1-dbd4-4691-a804-bba33cfd500b&qs_signature=000201550403660daa8fbea300034f097c04d98c64d95e190111f41c26783fc1a9a35d8e87b5be76b60543950000000000000000&appver=18.4.1_qqnews_7.6.71&share_pos=3
2025-05-2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体现了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要求,既是培育符合党和国家政治理念与发展需求的时代新人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在新时代肩负政治使命、文化使命、教育使命的必然要求。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 逻辑理路 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红色资源既囊括了党在百余年奋斗实践中的人物、事件、物品等物质载体,也包括在实践中产生的思想品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精神载体,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思政教育的具体文本,延展了“大思政课”的教学体系、教学方式。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要在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基础上,借助人物感知、理论学习、环境体验、场景触动、情感共鸣、实践参与等环节,不断强化红色资源的价值功能和育人实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红色资源有特定的叙事逻辑和话语形式,具有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的重要功能。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要始终落实政治要求,观照时代特征、融通育人理念,以讲深讲透讲活的话语形式、用心用情用理的叙述载体、做深做实做细的活动方式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凸显新时代党在高校建设中的总体目标和根本方向。 时势与事态相融通。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贯穿历史记忆、映照现实的物质载体和精神线索,以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相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融合的形式,打破历史与现代、课堂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的育人边界,为高校营造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育人环境。 内在与外在相融合。红色资源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将宏大的历史架构转化为可感、可知、可学、可行的教育素材。通过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充分发挥其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塑人的重要作用,为青年学生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心理基础、情感归属和价值认同,并转化为长期性、稳定性的行为方式与文化心理。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 逻辑表征 高校“大思政课”是党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对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生成基础的统一性。红色资源承载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发生、发展以及创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中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高校“大思政课”作为党的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形式,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学理、道理、哲理,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方法在高校场域下的综合运用。二者共同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具有相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文化根基的共同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大思政课”提供了精神内核和历史底蕴,以人格塑造、文化认同、家国情怀等形式体现了对“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功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实现了对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内涵要素的话语重构和时代表达。 育人功能的相似性。高校“大思政课”是“思政课”在功能属性、活动平台、育人合力方面的升级改造,在新时代青年学生中具有铸魂育人、举旗定向的重要作用。从本质上看,二者的出发点都在于通过构建话语体系、实践体系,达到凝聚共识、统一思想、立德树人的目的。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 实践路径 健全制度体系。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要以系统思维、底线思维、科学思维进行综合布局。一是夯实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充分协调教育、管理、服务等职能部门综合运用红色资源的各类要素,使各部门在“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基础上,协同发挥“引水入田”的教育效果——既要确保各部门共同发力,也要协调均衡,避免教育活动的同质化、重叠化。二是通过评估机制、考核机制、管理机制、培训机制、保障机制的协作运行,提高红色资源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中的可行性。 创新育人机制。一是加强学段衔接,促进一体化建设。要将红色资源纳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注重对大学生在知识层次、学科视角、专业能力、就业取向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实现红色资源与高校课程教学、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有序衔接,不断增强红色资源在高校教育管理服务中的“黏附力”和针对性。二是拓展育人场域,凝聚教育合力。在坚持发挥高校课堂教学主阵地功能的同时,拓宽以班团建设、朋辈牵引、一站式学生社区共建的生活教育界限,提升以家庭熏陶、家风教育、家长培育为一体的家庭教育水平,构建以场馆建设、资源互补、师资协同配合的社会教育矩阵,建成区域联动、资源联通、优势联合的育人新格局。 激发理论活力。要不断更新叙事内容、优化表达技巧、创新表现形式,拓展红色资源的内涵。通过创设有温度的红色文化育人素材,将党的创新理论、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四史”教育等相关内容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体系中,不断增强新时代红色资源对青年大学生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做到理性分析、感性触动、柔性驱动。 丰富教育载体。一是加强活动联动联通。将红色文化资源的日常教育、专项教育、专题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深入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红色元素和思政元素。抓好重大节日、重要节点、重点事件开展仪式教育、体验教育,注重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实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景感人。二是推进资源共建共享。以校史校情为基本内容,深入挖掘高校攻坚克难的历史史实,重点突出功勋教授、劳动模范、最美辅导员及大学生年度人物等典型代表的先进事迹,形成理实并重、情景交融、师生互动的育人材料。深度结合高校所在区域内的红色文化资源,促成校内外资源联动和育人共建,积极打造高校“红色+N(法治、教育、科技、人物)文化之旅”等教育IP。 (本文系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研究”(2024A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 【中国社会科学报】张军政:让红色资源成为“大思政课”的精神引擎 https://epaper.csstoday.cn/epaper/read.do?m=i&iid=7149&eid=52017&sid=241462&idate=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7/t20250709_5885356.shtml
Since 1999, a Philippine military vessel built during World War II has been grounded at the Ren'ai Jiao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hina says that by doing so, the Philippines gravely violated China's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What is the vessel? And why it is there? CGTN reporter Zheng Yibing explains. 【中国国际电视台】我校潘俊武教授接受CGTN采访 解析仁爱礁争端法律实质 https://news.cgtn.com/news/2025-06-19/Dark-side-of-the-grounded-Philippine-ship-1EkvduLK8j6/p.html
近日,以“‘一带一路’上的创业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第七届“长安与罗马 两个文明的相遇”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北政法大学举办。本次会议由西北政法大学、意大利罗马第二大学、新疆政法学院主办,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意大利罗马第二大学亚欧研究中心、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等承办。开幕式由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张荣刚主持。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表示,“长安与罗马 两个文明的相遇”国际学术研讨会跨越十二年的山海,从“罗马法与中国法的传承与发展”“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到“‘一带一路’与亚欧法律文化对话”“丝绸之路与和平之路”,再到本届会议主题“‘一带一路’上的创业与可持续发展”,每一次的相聚都蕴含着我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追求。他指出,本次主题兼具守正与创新,会议将践行丝路精神,为“一带一路”发展献智。 主题发言阶段,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一带一路”的历史与文化、原则与规则、民商法的理论与实践、万民法和国际法、环境、经济与科技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在闭幕式上,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院长王莹莹作总结发言。她指出,自2013年“长安与罗马 两个文明的相遇”国际学术会议举办以来,七届会议坚持相向而行、开放办会,议题不断深化,友谊跨越疆界。长安与罗马的相遇,是两大文明的对话,更是人类智慧的共鸣。这条以学术铺就的丝路必将绵延长存,结出更丰硕的文明之果。 【民生网】聚焦“一带一路”上的创业与可持续发展,第七届“长安与罗马 两个文明的相遇”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北政法大学举办 http://www.msweekly.com/mobile/show.html?id=172858
7月 10 日,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刘瑾带队抵达三门峡市陕州区西李村乡,开展为期10天的暑期实践活动。 活动伊始,实践团成员来到陕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接受红色教育,重温革命历史,坚定理想信念。随后,师生一行前往西李村乡人民政府,与地方干部开展座谈交流。会上,双方就资助政策讲解、法治宣传、产业发展等方面深入交流,探讨合作新路径。最后,师生一行深入玉露香梨种植基地调研,为后续的双语直播带货和品牌推广做准备。 本次实践活动外国语学院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学生入户开展英语支教活动,提升乡村学生的外语水平,同时面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意识。针对当地特色农产品——玉露香梨,实践团还将开展外包装翻译、产品宣传文案撰写以及双语直播带货等服务,助力农产品拓展更广市场。 此次实践活动响应国家“三下乡”号召,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社会实践平台,也为西李村乡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双方表示,将以本次合作为契机,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顶端三门峡】学党史 话合作!西北政法大学学子为三门峡陕州区香梨“译”路搭桥https://m.topnews.cn/news/1458D5E445B14E71?categoryId=10244 【大河报·豫视频】支教+助农,知名高校走进三门峡陕州区https://news.dahebao.cn/dahe/appcommunity/2194472?newsId=2194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