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国家安全学院党委会(扩大)会议专题研究学科建设工作,安排部署国家安全学学科授权申报工作。学院领导班子成员、院长...[详情]
11月14日,第六届全国土地法制与社会发展博士生学术论坛在我校召开。论坛由我校和中国土地法制与乡村振兴战略会议联盟共同举办,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我校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法律科学》编辑部、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教育发展基金会与土地与农村法制研究中心联合承办。开幕式由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薛亮主持。 开幕式上,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房绍坤、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党委书记李建梅分别致辞。我校民商法学院教授韩松宣布“第六届土地法制与社会发展博士生学术论坛”征文获奖名单。经过专家评审后评选出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五名、优秀奖八名。 论坛发言环节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土地法制研究院副院长张凇纶、西南政法大学中国农村经济法制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青贵、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洪波、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田静婷主持,来自西北政法大学、吉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南京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重庆大学、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等18位与会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演讲,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9位专家学者对论文内容评议。 本届博士生学术论坛共有来自31所国内知名高校的18名博士研究生和13位专家学者相聚云端开展学术交流和深入研讨,在总结学习第八届学术研讨会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围绕研讨会主题发表了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主旨演讲。投稿论文和报告发言表现出强烈的中国问题意识、浓厚的学术情怀与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与会人员对论坛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我校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倪楠作会议总结。 (供稿:经济法学院)
近日,人权研究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主题沙龙第二期在雁塔校区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立鹏通过腾讯平台做了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学科视角》的讲座。讲座由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法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常安教授主持,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国家安全学院)讲师、法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乔巴生博士、胡曼博士与谈。我校师生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200余人通过线上形式共享了这场学术盛会。 陈立鹏教授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提出背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理论体系的思考,多学科视角深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分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目的、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陈立鹏教授重点介绍了心理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的意义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学研究路径,认为应从多学科、多角度,全面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与实践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在与谈环节,乔巴生博士从社会心理学、符号学的视角,阐述了如何建设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并认为可以通过各民族共享的集体记忆,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深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胡曼博士从民族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认为可以从各民族的民间叙事中去了解各民族的心理,以及各民族心理的变迁,未来在研究中可以从各民族中现存的民间故事、民间神话、节日民俗中挖掘各民族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宝贵资源。 交流环节,陈立鹏教授解答了与会师生的提问,分享了相关研究成果。最后,常安教授进行总结,认为陈立鹏教授的讲座为与会师生阐述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为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介绍了后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系列讲座的时间、内容和形式,表示基地未来会继续为广大师生组织更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高水平讲座。 (供稿:人权研究中心)
11月13日,为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后勤保障处结合自身工作特点,联合经济法学院开展“创建文明校园,后勤育人先行”活动,后勤保障处全体党员和学生代表九十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不忘初心,不负韶华”。在明德路上,后勤保障处全体党员和经济法学院的同学们相互配合,用落叶摆出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爱国、爱党、爱校的图案。后勤保障处的党员们用落叶摆出了“服务育人”的字样,体现了后勤保障处全体职工践行后勤育人理念的初心和决心。同学们用落叶摆出党旗、五星、天平楼等图案,表现出了同学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的拳拳爱党、爱国和爱校之情。 “文明校园,共建共享”。随后,为强化劳动教育,深入开展“文明校园我来创建“活动,全体师生一起手持夹子和垃圾袋,在道路及两旁的绿化带、树坑等地捡拾烟头、白色垃圾等,并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和处理,净化了校园卫生,美化了校园环境,使文明校园的创建工作得到进一步提升。 “春风化雨,久久为功“。后勤保障处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传承“老延大”红色基因,继续深入践行后勤育人理念,多措并举,打造贴近学生、服务学生、特点突出的后勤育人体系,形成后勤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后勤力量。 (供稿:后勤保障处)
近日,由商学院举办的第35期“法商沙龙”在诚意楼617室举行,本次“法商沙龙”以“岳麓秦简《金布律》相关问题”为主题,由商学院研究生辅导员李章星担任沙龙主讲人,四十余名同学参加。本次沙龙也是商学院法治文化活动季系列活动之一。 活动伊始,李章星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秦汉简牍中《金布律》的相关基本知识,让同学们对《金布律》有了初步的认知与了解。其后,李章星带领同学们解读了岳麓秦简《金布律》部分律文,并就律文反映的秦代法制思想,货币政策、财物制度进行解读。 在师生互动环中,同学们踊跃提问发言,李章星认真倾听了同学发言,并深入浅出地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让同学们对于《金布律》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法商沙龙是商学院师生共同展示自我的思想舞台。沙龙以法商结合的文化选题为主,采用师生互动、选题讨论的形式开展,分为学生选题、教师选题两种类型,自2016年9月以来,目前已连续举办35期。 (供稿:商学院)
11月3日晚,人权研究中心举办第二期“跨学科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我校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国家安全学院)讲师、人权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乔巴生博士、胡曼博士分别主讲“集体记忆视域下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型社区建设研究”和“从权利保障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论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讲座由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人权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哈冠群博士主持,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刘进田教授、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国家安全学院)穆兴天教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张师伟教授、人权研究中心常安教授、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付玉明教授、《法律科学》肖新喜编审作为点评嘉宾。 胡曼博士对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理论发展和权利保障现状做出了详细介绍,并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及其团结模式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应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视野完善各民族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乔巴生博士认为可以以构建和营造多民族社区的集体记忆为切入点,探讨多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建设问题。 刘进田教授表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保护民族多样性之间民族界限的重要性,需要平衡二者的关系。穆兴天教授认为两位主讲人都实现了从民族学与法学角度交叉研究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问题,强调要牢牢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张师伟教授提出研究法律问题要兼顾具体权利,应更多地聚焦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权利保障的转变。常安教授认为两位主讲人的选题既有宏观视野又有具体落脚点,但在写作中,需要注意理论脉络的交待、文章主线和框架结构的清晰与聚焦、文章创新点的集中充分呈现。付玉明教授肯定了跨学科青年论坛的益处,指出人文社科不同学科领域研究的共通性,也要注意不同学科的规范性和属性在横向交流中带给人们的启示和影响。肖新喜编审强调逻辑性是文章规范性表达的要点,要围绕主标题展开一级标题与二级标题,坚持问题导向,合理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 哈冠群博士分享了作为“跨学科青年学者研究工作坊第一期”主讲人的收获,感谢各位专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青年学者的论文进行指导。最后,常安教授从享受学问的快乐、学术共同体的传承、学术事业发展的责任进行了总结。晚十一时,第二期“跨学科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顺利结束。 (供稿:人权研究中心)
近日,2021年陕西省第六届“福斯特杯”大学生财税技能竞赛在西安邮电大学拉开帷幕。此次大赛由陕西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主办、西安邮电大学承办、广州市福斯特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组织形式为线上模式,省内40多所高校选手参加比赛。 我校高度重视此次大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比赛。经过激烈角逐,我校荣获陕西省本科组第三名。 本次比赛不仅体现出了我校学子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展现了我校重视实践教育、以赛促教的教学成果,为强化我校教研水平提供了宝贵经验。 附指导老师及获奖名单: 本科组指导老师:刘政、杨菲 研究生组指导老师:冯颖、赵洋 本科组校赛成绩: 第一名:祁和意、吉予、杨智倩、王静怡 第二名:陈姝洁、张嘉栩、闫潇珂、赵泽宇 第三名:杨润、王玉萱、张馨雨、白子润 研究生组校赛成绩: 第一名:徐小丽、艾娇、张里昂、王思圆 第二名:廉海燕、王悦、姬嘉敏、杨少谨 第三名:郝宇琪、王妍、虢澳、王露颖
10月30日,由中华全国法制新闻协会法制新闻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专业委员会、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主办,我校新闻传播学院等院校协办的第五届“东方传播法”学术工作坊在上海举行,我校新闻传播学院符万年、郭梅、狄蕊红三位教师代表学院参加此次会议,并发表学术论文。 会议主题为“算法时代的言论表达和传媒治理”,共有30余位学者提交了传播法相关的学术论文。传播法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前互联网时代,传播法研究主要聚焦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创建、运行过程中各种法律关系问题。本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传播技术催生了大量有关数字传播的法律问题。传播民事权利、传播刑事犯罪、传播行政治理等问题日益成为立法者和司法者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新闻传播学和法学共同关注的跨学科议题。 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不仅给相关的新闻传播法理论研究带来了机遇挑战,也深刻影响未来传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传播法领域下一阶段的主要研究热点将与上述法律制度的变化相关,从而需要相关专家学者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主办方希望通过此次会议,为与会专家搭建一个学术探讨的平台,共同推进我国传播法治的建设。 (供稿:新闻传播学院)
近日,“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多边国际秩序——纪念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合法席位五十周年”座谈会在长安校区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会议室举办。本次座谈会由国际法学院、国际法研究中心、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主办,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瀚教授担任评议人。座谈会由国际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亚军教授主持,我校国际法学院的师生参与座谈。 王瀚教授首先带领大家认真学习《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并做了学习辅导。王瀚表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为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奠定了国际政治基础、法律基础和国际组织基础;改变了联合国原有的成员格局,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中国始终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并以国际法为基础与世界各国进行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体系发展注入动力。 与会师生围绕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国际社会合作发展方面的作用、新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国际法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刘亚军教授对本次座谈会做了总结,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为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贡献力量。 (供稿:国际法学院)
10月28日上午,我校在长安校区图书馆一楼会议室召开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业务培训会。各处级单位文明校园创建工作联络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渊主持。文明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戴鲲就进一步落实我校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提出要求。 会议要求,各单位要深入领会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对我校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文明校园创建工作的严峻形势,严格对标对表,按照我校《2021年教育系统文明校园创建工作计划》和《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创建复查验收补充支撑材料目录》的安排部署,抓紧时间扎实做好文明校园创建的各项工作,通过创建工作助推学校事业的改革发展。 会上,党委宣传部朱凤翔就支撑材料目录和格式规范等内容要求进行了说明。 (供稿:党委宣传部 韩筱煜 摄影:学通社 张雪强)
日前,我校经济学院刘光岭教授、王胜利教授受邀参加咸阳市“人才兴咸、创新发展”大会渭城区分会,王胜利代表经济学院与咸阳市渭城区政府签订“渭城区光电数字产业开发区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渭城区光电数字产业开发区战略合作协议”,咸阳市渭城区人民政府与我校经济学院双方将秉持“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实现双赢”的原则,围绕渭城光电数字产业开发区的经济规划、重点产业发展研究开展深度合作,携手打造校地合作新示范。协议的签订为更好地发挥我校经济学院产业规划研究团队作用和推动咸阳市渭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战略合作平台。 (供稿:经济学院)
天朗气清,秋阳正好。2021级本硕博新生汇聚西法大,满载憧憬与期望,开启崭新篇章。校园里到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图书馆也焕然一新,以最饱满的热情迎接全体新生。 为推进我校学风建设,帮助本科生掌握阅读方法、了解阅读资源、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图书馆信息咨询部在前期调研基础上,精心组织筹备,与学院通力合作,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2021级共4900余名本硕博新生开展入馆教育,共计举办讲座26场,入馆参观37场。 新生入馆教育分为图书馆资源基础知识讲座和入馆参观讲解两部分。在讲座环节,许乐、李琳、石佳三位老师分别从图书馆简介与导航、纸质资源利用、数字资源利用等六个方面,深入浅出而形象生动的为新生讲述了馆藏文献资源,激发了同学们探寻图书馆的兴趣与热情。 在参观环节,新生们在老师和讲解员的带领下以学院为单位,分批次参观了古籍文献阅览室、读者服务中心、立心书屋等馆内空间,并体验了优谷朗读亭、自助借还机、电子阅读本等智能设备。通过入馆参观,新生对图书馆的功能布局、服务项目、使用要点、相关规定都有了初步了解,也感受到了大学校园“第二课堂”的书香氛围。 图书馆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为导向,为提升我校综合实力、助推我校“双一流”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同学们以图书馆为平台,扎实践行“开卷有益多读书”、“仰望星空读好书”、“脚踏实地读书好”的读书理念,在西法大开启人生新的阶段。 (供稿:图书馆)
日前,我校第三十一期“明德法学博士论坛”在研究生院二楼会议室举办。本次论坛邀请博士研究生导师、反恐学院院长舒洪水教授,国家安全研究院副院长陈京春教授担任评议人,2021级博士研究生程雨薇同学担任主持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 2020级西北地区反恐怖活动法律问题研究方向博士生李锋作了题为《美国国家安全课程对我国国家安全学科建设的启示》的主题报告,2019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方向博士生高娟作了题为《疫情防控背景下在线庭审机制研究》的主题报告。 与会同学就两位报告人的专题内容进行互动交流,就关注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学术讨论。随后,舒洪水教授、陈京春教授分别对两位同学的报告进行精彩点评,并就论文内容及写作规范提出专业性指导意见。 截至目前,我校“明德法学博士论坛”已成功举办三十一期,通过这个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师生加强连通互动、分享成功、畅谈心得体会,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热情持续提高,论文质量稳步提升,科研成果取得成效。 (供稿:研究生院)
日前,商学院召开了电子商务及法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推进会。副校长、专业负责人张荣刚,教务处有关负责同志,商学院党政班子成员和电子商务及法律系全体教师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商学院院长李晓宁主持。 张荣刚针对建设要点提出了团队建设要和科研任务、数字治理研究中心相关工作协同、教材建设要突出治理特色等要求。电子商务及法律系主任王卫东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九个方面介绍了一流专业建设要点和思路。电子商务及法律系教师分别谈了自己对一流专业建设工作的理解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教务处副处长何玉军建议一流专业建设要落实教育教学的重大决策、结合新文科进行、着力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符合社会需求理想信念坚定的合格人才。 商学院党委书记朱茂表示,商学院党委将全力支持学院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李晓宁总结本次会议,肯定了电子商务及法律专业已取得的成绩,并表示商学院对电子商务及法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工作充满信心。 (供稿:商学院)
10月11日至17日,主题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全国展开。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10月13日,由我校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信息网络中心联合举办的网络安全宣传专题讲座,在长安校区图书馆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各个学院的两百余名师生现场学习网络安全知识。讲座由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渊主持。 盛邦安全技术支持中心负责人、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专家杨俊以《个人信息安全与公共安全》为题,从个人信息安全、公共安全、安全防护方法等内容出发,结合具体案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进行解读。专题讲座资料详实、内涵丰富、案例鲜活、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指导性。 据悉,在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学校将通过张贴和悬挂网络安全宣传海报、发放网络安全知识科普手册、邀请网络安全专家到校开展讲座等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安全宣传活动,有效提升师生健康上网、依法用网、文明护网的意识和网络安全防范能力。 (供稿:学通社 马元浩 摄影:阮敏)
为了切实提高刑事法学院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本科生考研升学的积极性和录取率,落实学校“抓就业 促考研 提质量”工作,刑事法学院制定了《本科生导师制度》和《专业班主任制度》,成立了考研专家会诊小组和辅导团队,多管齐下提升刑事法学院的考研率和就业率。10月11日下午,学院在格物楼218室召开专业班主任聘任仪式,参加会议有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各教研室主任、各学科导师组组长、各年级辅导员老师、受聘专业班主任和2019、2020级各班班长及学习委员共40余人。会议由学院教学副院长谭堃主持。学院向受聘专业班主任老师颁发聘书并留影纪念。 院长冯卫国及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侯红梅分别就法学学科的全国就业形势及学校“抓就业 促考研 提质量”的文件精神向参会师生进行了传达。冯卫国表示,为了提高刑事法学院学生的就业率及考研率,特聘任学院近几年引进的青年老师(博士学位)组成学院就业与考研工作组及刑事法学院专业班主任,解决学生在考研及就业方面的疑惑。侯红梅表示,专业班主任要制定班级学风建设计划,开展多种形式学风建设,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树立科学的成才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拓展综合职业能力,进一步提高进入社会后的竞争力。 受聘班主任纷纷表态发言,表示受聘为专业班主任,即是自己的光荣,也是一份责任,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及自己的考学经历,对学生在就业及考学发面进行指导,切实提高同学的就业率及考研率,完成好学院分配的这项工作。 最后,学院党委书记孙学龙表示,受聘的专业班主任肩负着一种责任,不但要有学术上的专业知识,还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并在和同学的交流中,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 (供稿:刑事法学院)
日前,我校收到第十四届全运会现代五项项目竞赛委员会来函,协商邀请我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20级学生赵思程同学担任十四运现代五项项目技术官员。这是我校本科学生首次受邀出任全国重大赛事技术官员,充分体现了学校多年来持续通过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更新体育教育理念,坚持以体培人、以体启智、以体育人,构建起的具有西法大特色的大学体育文化育人成果。 在获知受邀担任十四运技术官员时,赵思程同学表示,很荣幸能够成为全运会的技术官员,希望通过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为广大观众享受一场精彩、圆满的体育盛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今后,自己也将积极带动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们参与体育锻炼,共同促进全民健身良好氛围的形成。 外国语学院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学生的体育素质锻炼,通过举办素质拓展活动、趣味运动会、“心运动、悦生活”等活动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构建良好和谐的体育文化氛围。今后,外国语学院将继续广泛开展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项目和竞赛活动,让体育文化引领校园文化的阳光、健康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