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一带一路’的中国法治创新、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座谈会在我校举行

西北政法大学 2017年05月18日

5月15日,为了深入学习习近平主席在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以及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做出的重要指示,西北政法大学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和国际法研究中心在我校雁塔校区研究生综合楼丝路研究院图书馆联合召开了以“面向‘一带一路’的中国法治创新、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为主题的座谈会。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院长、国际法研究中心主任王瀚教授,法学院院长刘丹冰教授,科研处处长王政勋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闫亚林研究员,宣传部部长戴鲲,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李立,刑事法学院院长冯卫国教授,民族宗教研究院副院长宋海彬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报》驻陕西记者站站长陆航等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受邀出席了本次座谈会。我校国际法学院院长刘亚军教授担任本次座谈会的主持人,国际法学院、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的博硕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座谈。

座谈会上,大家首先在国际法学院张光副教授的带领下学习了习主席两篇重要讲话的精神,与会嘉宾分享了个人的学习心得并就议题发表了各自见解。

刘丹冰发言强调,在国家对法治建设不断重视的大背景下,要树立担负起中国法治未来的责任感,立足我国的特殊国情,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法系精神;并强调“跟进”原则,在结合“一带一路”的研究中要有自己的研究重点和特色,同时考虑资源优势。陆航表示,为响应国家战略,将于6月4日至5日在西安召开“一带一路”背景下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法学传播主题研讨会,并向与会专家学者发出诚挚邀请。王政勋认为,应深度思考法学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贡献度,并应立足国情以及习总书记讲话中提出的新要求对课程体系建设和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冯卫国强调,法治人才培养中德法兼修、人文情怀的重要性和法治研究中以问题为导向、打破壁垒、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宋海彬谈到法学研究要回应中国发展,注重以现实为导向的精细化研究。戴鲲与李立则分别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对外合作交流的角度对议题进行了阐释。我校国际法学院副院长刘萍教授、潘俊武教授从国际法的角度分别针对“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法治观和国际法卓越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讨。除此之外我院研究生也参与了讨论,并发表了个人观点。

最后,王瀚进行总结性发言,他再次强调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的重要意义并通过与传统国际治理模式的比较,突出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合作新模式的优越性。王瀚还提出了六点建议:一、在“一带一路”实践创新中塑造新法治观,注重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的互动融合;二、在全球秩序新变革中努力实现中国国际身份的转型,从国际规则的被动接受、维护者转变为国际规则的制定者;三、重视国际法、外国法教育,强调中国法学教育的“三个面向”;四、中国法学学科建设,尤其要重视诸如国际文化遗产法、国际科技法、国际移民法等新兴学科的建设;五、不断探索全球治理实践,善于运用国际法治思维;六、推进国际法治人才培养的制度创新,建议设立针对国际法律人才的专门职业资格考试。

本次座谈会氛围热烈,议题讨论充分,与会者纷纷就面向“一带一路”的中国法学教育、法治创新和法学研究建言献策,在深入学习习主席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同时与当代法学教育、科研工作的现实紧密结合,对今后相关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