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由我校刑事辩护高级研究院主办的“西北政法大学第四届刑事辩护高峰论坛暨南海刑事辩护论坛”在海南三亚举办。 我校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致欢迎辞。范九利对会议代表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西北政法大学的发展历史、西北政法大学刑辩高级研究院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并期待各位与会嘉宾在本次论坛上可以产出更多研讨成果,为推动我国刑事司法进步做出贡献。 论坛开幕式由我校刑事法学院院长冯卫国主持,刑事辩护高级研究院名誉院长田文昌、海南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张晓东、上海靖予霖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魏艳昭致开幕辞。 开幕式结束后,中国政法大学樊崇义教授作题为“司法工作现代化与刑事辩护制度”主旨发言。本次论坛共分为“刑事司法改革与刑事辩护新发展”、“刑事法律修正与刑事辩护新形态”以及“刑事司法政策与刑事辩护新突破”三个单元,来自高校及科研院所、司法实务界、律师界等共计250余人参加本次论坛,9.6万余人线上观看视频直播,12万余人线上观看图文直播。 会议举行了2021年度十大无罪典型案例颁奖仪式。 来自高校及科研院所、司法实务界、律师界等共计200余人参加本次论坛。 (供稿:刑事法学院)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郑筱筠研究员应邀莅临我校作题为“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和实践路径”学术讲座。讲座由校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中心主任郭武军主持,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彭瑞花作总结发言。 郑筱筠围绕宗教中国化“谁来化、化什么、怎么化”这一中心内容,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宗教中国化是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展开讲座。郑筱筠强调,我们要坚决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宗教工作的决策部署,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宗教问题,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指导不断发展的宗教工作实践,把广大信教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同心同德,顽强奋斗,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彭瑞花认为,郑筱筠的精彩报告解答了大家内心的疑惑,让大家对为何要强调“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有了深刻认识和理解。郭武军对郑筱筠的莅临表示感谢,并鼓励在场师生要从此次讲座中学习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深化问题意识,做好宗教学研究。 (供稿: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中心)
5月13日,由人权研究中心主办、行政法学院协办的“公法与人权”讲坛第38期在线上顺利举行。武汉大学法学院段磊副教授作题为“党内法规研究的经典命题与热点观察”讲座,人权研究中心讲师倪文艳主持,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井凯笛副教授作总结发言。 段磊围绕党内法规与党内法规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基本特点、党内法规研究的经典命题和当前党内法规研究的热点话题与聚焦方向等问题展开主题报告。在报告中,段磊对党内法规既有研究的主要内容做出归纳,以党内法规的性质之辩与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关系之辩这两个基本命题为切入,总结了学界存在的多种学术论争,并提出个人学术观点。他结合党内法规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并分析了当前党内法规研究的三大可能的热点方向与理论话题。 与谈环节,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讲师徐翔、张泽、付鉴宇、康韩笑以及硕士生李承霖分别从党内法规与部门法之间的关系、党内法规相关论文写作与发表、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衔接以及党内法规在新时期的发展动态等话题与段磊进行了充分讨论。 (供稿:人权研究中心)
5月1日晚,由人权研究中心主办的“公法与人权”讲坛第37期在线上举行。北京大学法学院胡凌副教授作题为《生产性劳动法的演化》讲座,人权研究中心讲师杨博文博士主持。 胡凌以对要素的流动和整合法律机制研究为切入点,从生产性宪法理论探讨政治性宪法和经济性宪法,同时结合生产性宪法要点进行表述,指出宪法是围绕生产活动而发生变化,并具体提出应如何整合。他提出劳动法如何面对和解决流动与整合问题,通过对新问题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对宪法研究的意义。理解信息经济生产方式是对新问题分析的基础,对类似人工智能、元宇宙等问题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同时分析数字劳动的非法兴起概念,总结并提出可循环的新型劳动秩序与两类灵活劳动平台。最后,他分析司法和生产方式间变化关系,提出现行司法中的不同标准问题,从形式标准、组织标准和价值标准上对灵活劳动性质进行判断,形成更加周延的判断标准,坚持劳动制度和其他生产制度的齐头并进,在规范中帮助稳定数字生产关系。 与谈环节,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鲁甜副教授、法治学院 法律硕士教育学院讲师李佳飞博士、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讲师马宁博士、付鉴宇博士就平台与劳动者间法律关系、数据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劳动法的本源逻辑和本质问题等角度进行交流。 杨博文总结表示,本次讲座对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学术研究应从问题本身出发,坚持调查研究的基础性作用。学术研究需要发散性与开阔性的思维模式,不能被先入为主的概念和框架束缚。 (供稿:人权研究中心)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师生防范电信诈骗的意识和能力,4月26日晚,信息网络中心与外国语学院联合西安市公安局长安分局在长安校区校务楼二楼报告厅开展了防范电信诈骗宣传知识讲座。西安市公安局长安分局纪委书记吕涛,信息网络中心、外国语学院相关负责人,长安分局民警、信息网络中心教职工及我校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长安分局民警丁宇通过有趣的图文及视频讲解从在校学生的高发诈骗方式、如何防骗、遇到诈骗怎么办、断卡行动案例及打击电信诈骗案例等方面给现场师生开展了一场生动形象的防范电信诈骗宣传知识讲座,并在现场与师生进行交流互动。 信息网络中心主任李健总结表示,希望通过本次知识讲座提高广大师生反诈骗意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电信诈骗案的发生,保护自身财产安全。同时希望长安分局和学校继续深化交流,在更多领域加强合作,共同做好警校共建工作、做好校园网络安全工作。 本次防范电信诈骗宣传知识讲座,使我校师生深入了解了校园电信诈骗的类型与典型案例,提高了师生防范电信诈骗的意识和能力,为营造安全稳定校园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供稿:信息网络中心 外国语学院)
4月26日晚,由人权研究中心主办的“公法与人权”研究生论文写作工作坊第三期顺利举行。我校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曹燕教授作题为《硕士研究生的文献阅读与学术写作:以数字时代的劳动权为例》的讲座,人权研究中心讲师倪文艳博士主持本次讲座。 曹燕以数字时代的劳动权为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带领同学们共读文献,细致分析文献框架,讲授学术论文写作技巧。首先,曹燕以五篇学术论文为例,对其写作范式、表达模式进行讲解,指出形成一篇学术论文要注重体系的搭建。她从审稿专家的视角出发,指出研究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格外注重信息抓取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的敏锐度,进而实现观点创新和学术价值的统一。此外,她还指出研究生学术写作需注重积累,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有意识地进行表达规范和思维范式的训练。 交流互动环节,曹燕根据同学们提出的相关问题,进一步强调学术洞察能力和学术建构能力的重要性,指出研究生应以所选论题为中心进行体系化的学习,做到点面结合,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演。同时,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在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 倪文艳总结表示,研究生在学术阅读和写作过程中要学会反思,善于运用法学思维将社会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并能够静心研究、用心打磨。 (供稿:人权研究中心)
4月25日下午,由人权研究中心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主题沙龙第7期在人权研究中心会议室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世界民族研究室主任周少青研究员作题为《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民族交融发展道路》讲座,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哈冠群博士主持本次讲座。 周少青研究员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出发,比较西方国家和中国在解决民族问题上的得与失,明晰中国民族事务治理的优势所在,指出我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以20世纪中叶为时间节点,重点比较了主要西方国家与中国在民族事务治理理念、政策及效果上的差异。 与谈环节,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立峰副教授认为,唯有国家制度的调整或改变才能有效解决西方民族问题。人权研究中心讲师杨博文博士谈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绕开既有国际人权机构不断插手、干预中国的民族事务,我国应在尊重现有机制的基础之上不断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人权研究中心讲师倪文艳博士认为,我国高度重视民族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举国财政体制对于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哈冠群总结认为,周少青虽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进行报告,但实际上融入了大量课程思政的元素,对于在座的老师与同学们的思想认识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供稿:人权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