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日报】赵馥洁: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开拓者

西安日报2016年6月28日第4版 2016年06月28日

  赵馥洁祖上有读书的传统,从小养成了对儒家经典、历史书籍和诗词文集的浓厚兴趣。

  开拓中国哲学新领域

  中学阶段,他阅读了大量中国古代典籍和东西方文学作品。由于文科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全面,考上了西北政法大学的哲学专业。通过系统学习,赵馥洁奠定了良好的哲学专业基础和理论基础,并培育了对哲学的浓厚兴趣和深厚情感,毕业后一直在高校从事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在十多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赵馥洁的重点转向中国哲学,并把研究方向确定为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以适应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实践对价值理论的需要。

  他先后出版了《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价值的历程——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中华智慧的价值意蕴》等著作,并主编《中国儒学史》和参编《中国儒学百科全书》等书。

  他认为,价值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价值哲学。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特征是事实与价值相融通,这与西方哲学的异隔性、分析性思维方式很不相同。以此认识为导引,他探讨了儒、墨、道、法诸学派的价值观念系统,分析了义利、 德力、义生、 德智、理欲、公私、群己、天人、真善美等范畴的价值哲学含义,建构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体系,论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演变历程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传统价值观的现代意义。

  赵馥洁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道德、“民本”意识、“诚信”信念、“正义”精神、“和合”思维、“大同”理想等观念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和根基。所以,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对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赵馥洁说,中华民族正面临着实现“中国梦”的新的历史使命,如何激发传统价值观的固有生机和为传统价值观注入新的生命已成为中华文化面临的时代课题。

  草树烟云成丽景 总须心境净无尘

  作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师德标兵”,赵馥洁认为,大学教育的宗旨是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着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养成学生的崇高人格。

  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对大学生优良学风的培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每一届本科生和研究生进校,他都要对他们进行学风的教育。他把自己写的《学风十戒》和《治学感言》印发学生,要求他们:一戒满,满则无求;二戒骄,骄则无识;三戒惰,惰则无进;四戒浮,浮则不深;五戒躁,躁则无得;六戒急,急则不达;七戒粗,粗则易错;八戒袭,袭则无创;九戒奇,奇则常谬;十戒名,名则难实。通过“十戒”,养成严谨、沉潜、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

  赵馥洁在《治学感言》中写道:“文章句句奏清音,妙手挥毫如有神。草树烟云成丽景,总须心境净无尘。”这正是他毕生追求的境界。

  (图片由西北政法大学宣传部提供)

  人物简介

  赵馥洁,1940年11月出生,陕西富平人,现任陕西省社科联名誉主席、西北政法大学资深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首届社科名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