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2025“法暖冬日·青春同行”海峡两岸法律文化冬季研习营开营仪式在西北政法大学举行,来自东吴大学、中正大学等台湾地区合作院校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开营仪式上,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郭武军表示,举办研习营旨在进一步加强法学教育多元合作,增进青年之间相互理解,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希望大家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互学互鉴、同心同行,做两岸交流交往的引领者与推动者。 东吴大学法学院法律学系公法研究中心主任胡博砚表示,本次活动是两岸法学院校持续深化交流的积极见证,希望同学们把握宝贵机会,共同推动两岸法学教育高质量融合发展。 据悉,此次研习营活动持续一周,期间将开展法律文化交流、法律实务机构参访、历史文化古迹探访、中华法律文化体验等活动,通过领略陕西历史文化,感受厚重历史气息,增强青年学生推动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西安发布】2025“法暖冬日·青春同行”海峡两岸法律文化冬季研习营在西北政法大学开营https://xafbapp.xiancn.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2347/7050657.html?isShare=true
2025-01-13近日,西北政法大学高级法律研修班2024年年会暨法治学院法律硕士教育学院校友分会成立仪式在学校雁塔校区人权研究院一楼报告厅举行,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出席,副校长孙昊亮主持开幕式。 本次活动分为“校友分会成立仪式”“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高端论坛”和“高级法律研修班2024年年会”三个单元。 范九利表示,学校积极推进法治建设,为社会输送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律人才。校友分会在促进交流合作、助力母校及法治事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本次活动为参与者搭建了宝贵的学习与交流平台,进一步展示了学校在法治教育领域的深远思考和积极探索,为法律从业者提供了前沿的学术视野和实践指导,有力地促进了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交流和发展。 学校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处长、校友总会秘书长刘霖杰,党委研工部副部长、研究生院副院长赵彩如分别介绍了校友分会情况和研究生培养情况。开幕式后,法治学院法律硕士教育学院院长陈玺主持校友分会成立仪式,西北政法大学强力教授作主题演讲。 【民生网】西北政法大学校友分会成立仪式举办http://www.msweekly.com/mobile/show.html?id=165906
2025-01-09陕西网讯(记者 南楠 通讯员 金山)1月7日,农历腊月初八,迎来了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古语云:“过了腊八就是年”,此日不仅标志着岁末年初的美妙交替,更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与热切追求。为传承华夏民族的璀璨文化,营造温馨祥和、欢腾喜庆的节日气氛,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特此发起“浓情腊八粥,温暖邻里心”腊八节送粥活动,旨在以粥传情,以情暖冬。 活动当日,晨光初照,社区工作者与志愿者们便忙碌起来,用爱心编织节日温馨。社区大厅内,数口大锅热气腾腾,腊八粥翻滚,香气扑鼻,红豆甜、桂圆糯、薏仁清、莲子雅,食材巧妙融合,烹制出饱含深情的腊八粥,为冬日添温情。现场,志愿者们手捧热粥,微笑递送,居民们围坐品尝,畅谈家常,欢声笑语中洋溢着邻里情。此外,志愿者们还细心地将腊八粥打包好,前往老党员、独居老人及困难群众家里,让这份暖意流淌至社区每个角落。 此次送粥活动,不仅传递了腊八粥的美味,更传递了社区对居民的深切关怀,促进了邻里间的情感交流,让这个寒冷的冬日因爱而温暖如春。一碗碗腊八粥,汇聚成一股股暖流,流淌在每个人的心田,让传统节日的魅力与社区大家庭的温馨得以充分展现,让每个人在欢笑与温暖中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陕西网】西北政法大学社区:浓情腊八粥 温暖邻里情https://www.ishaanxi.com/c/2025/0108/3333836.shtml
2025-01-0812月28日上午,西北政法大学与中国民航大学合作共建签约仪式暨座谈交流会在西北政法大学召开。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低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必然要求,而法治在引导、保障和规范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低空经济法治研究院的揭牌,标志着通过搭建中国低空经济法治研究院这样一个载体,建立合作推进机制,强化资金支持,明确了低空经济法治蓝皮书的出版、低空经济法治论坛的举办,低空经济课题的研究以及高端航空法律人才的培养,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航空法(民间版)》迈出实质性步伐。 中国民航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丁水汀在会上指出,成立中国低空经济法治研究院,本着“共谋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在低空经济法治研究、通用航空法律体系建设、国际航空法领域的协同创新等方面深入合作,为我国低空经济的法治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会上,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中国民航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丁水汀共同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为中国低空经济法治研究院揭牌。 据了解,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依赖于技术进步,更需要法治的坚强保障。西北政法大学与中国民航大学将共同承担起航空法治人才培养的责任,发挥各自的育人传统优势,加强学科建设、学术科研、师资建设、学生培养等领域的合作,围绕航空法治建立常态化的学术交流和学科专业互动机制,全方位提高航空法治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高博) 【西部法制传媒网】中国低空经济法治研究院揭牌成立https://www.xbfzb.com/2024-12/30/content_11002275.html#10006-weixin-1-52626-6b3bffd01fdde4900130bc5a2751b6d1
2024-12-31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集中反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众多思想元素中,其中就包括“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明德引领风尚”“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明德的现实重要性。 “明德”一词源远流长,从虞舜时的“舜重之以明德”“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历经夏朝“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商朝“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乃惟成汤……以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慎罚”,到西周“丕显文武,克慎明德”“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时达到自觉,形成系统,逐渐具备了内涵丰富的价值意蕴。《尚书·君陈》云:“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意思是说,祭祀神的谷物不具有芳香,只有光明美好的德行才是真正的芳香。这说明,在西周时期,人们认为光明美好的道德本身具有崇高而重要的价值。而它的价值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司法活动、人格养成、人才教育等方面,有着充分的体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闪耀着灿烂的价值光辉。 “勤用明德”的治世价值 《尚书·君陈》有言,“至治馨香,感于神明”,就是说治世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至治”),其浓郁的芬芳是会感动神灵的。而“至治”发出的能感动神灵的馨香源自何处呢?它并非源自祭神的黍稷,而是源自统治者的光明品德(“明德惟馨”)。《左传》描述周人的明德观云:“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这是对周时明德之治世价值的充分阐明和高度赞美。 中国古代对明德之治世价值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虞舜时代,但对明德价值的具体阐明,则是从西周初年才开始的。西周的政治家、思想家周公及其姬姓贵族中的执政者,总结了西周王朝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粗野到文明的发展历程和治世经验,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重要思想,并把这些思想概括为“明德”观念,明确提出治世要“勤用明德”,认为这是周王朝治世的纲要,也是对虞舜、商汤等历史上明君治世智慧的继承和发展,要求西周的各级官员及贵族子弟传承这一治世智慧。被视为西周史诗的《诗经·大雅·皇矣》,叙述了周族祖先的开国史、壮大史,用“明德”赞颂古公亶父、王季、文王建国治世的功德。《尚书·周书》中《康诰》《梓材》《召诰》《多士》《君奭》《多方》《君陈》《文侯之命》诸篇都明确阐发了“明德”对于治世的重要意义。按照周公等人的阐发,“明德”治世观念的主要内容有三方面,一是“敬天保民”,二是“修身律己”,三是“任贤使能”;“明德”治世的重要性在于“得天命”和“得民心”,其终极关怀就是享有天命、赢得民心、维持政权。 “明德慎罚”的司法价值 明德作为西周治世的核心,还包括一项具有独特性的价值内涵,就是“明德”在司法活动中的作用,这集中体现在“明德慎罚”的观念中。 “明德慎罚”最早出自《尚书·周书》,见于《周书》中的《多方》和《康诰》。周公在三监之乱后,向各诸侯国发布诰令,首次阐明了“明德慎罚”观念。他表示,“惟天不畀纯,乃惟以尔多方之义民,不克永于多享。惟夏之恭多士,大不克明保享于民,乃胥惟虐于民。至于百为,大不克开。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简,代夏作民主。慎厥丽,乃劝;厥民刑,用劝;以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慎罚,亦克用劝。要囚,殄戮多罪,亦克用劝。开释无辜,亦克用劝”。意思是说,上天不把天命赐给众位诸侯,就是因为那时各国国君不能常常劝导人民,夏国的官员太不懂得保护和劝导人民,竟然都对人民施行暴虐,使得各项工作都无法顺利开展;因为各国邦君的选择,成汤代替夏桀做了君主,他慎施教令,是劝勉人;他惩罚罪人,也是劝勉人;从成汤到帝乙,没有人不宣明德教,慎施刑罚,也能够用来劝勉人;他们监禁、杀死重罪犯,也能够用来劝勉人;他们释放无罪的人,也能够用来劝勉人。在周公看来,从商汤以来的殷代明君,都是“明德慎罚”的奉行者,周人也是这一传统的继承者。他要求各诸侯国的国君都要奉行“明德慎罚”的原则。 随后,当封康叔于卫时,周公对康叔发告诫之词,即《周书》中的《康诰》篇。其内容包括对殷商遗民的政策、对康叔的道德要求和治国的基本原则。特别突出地强调了“明德慎罚”。周公明确指出,“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意思是,伟大的先父文王,能够彰显仁德、慎用刑罚;不欺侮孤老、寡母,任用该任用的人,尊敬该尊敬的人,威慑该威慑的人,使百姓都明白他的德政,从而开始缔造了我们小小的华夏,扩大了我们原有的疆域以治理我们的西部领土。 虽然周公没有具体解释明德慎罚的含义,但从上引的两篇文告和《尚书·周书》所记西周的治国理念来看,所谓明德就是实行德政,关爱百姓生存;弘扬德教,引导百姓向善。所谓慎罚就是慎重使用刑罚,尽量减少刑罚,并把刑罚引导到劝人向善的宗旨上来。其实,“明德慎罚”就是通过把司法活动置于德治的范围之内,从而切实发挥明德对司法活动的指导意义。正如《左传》所解释的:“明德慎罚,文王所以造周也。明德,务崇之之谓也;慎罚,务去之之谓也。”“昭明德,而惩无礼也。”其后,儒家提出的“德主刑辅”“宽仁慎刑”等法理思想皆是对西周“明德慎罚”观念的发展。 “自昭明德”的人格价值 明德观念不但在治世、司法等政治领域有崇高的价值,而且对塑造理想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周易·晋卦·象传》对此有明确论述。晋卦的构成是上卦离,象征太阳、光明;下卦坤,象征大地。卦象是光明的太阳升到地面上。依据此卦象,《象辞》的作者阐发了其人格修养的意义:“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意思是光明出现在大地上,普照万物,所以称为晋卦。君子应该效法此卦之精神,使自己已有的光明德性,愈加显明。由此,“自昭明德”就成为君子修养的重要内容,君子人格的重要标志。 元初易学家俞琰说:“明德,君子固有之德也。自昭者,自有此德而自明之也。”他把“自昭”解释为“自明”,而把《象辞》中的“明德”释为“君子固有之德”,这其实是受了宋儒“人性本明”的影响。其实,《象辞》中这里说的“明德”,指的就是光明美好的品德。 《象辞》明德观念的新意在于,它指出了明德对于养成君子人格的重要性,这无疑是对西周初年明德观念的重大发展。 “在明明德”的教育价值 对明德价值意蕴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就是《礼记·大学》篇。《大学》是战国时的一篇教育学著作。它通过总结概括“三纲领八条目”专门论述了如何教育培养人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把“明明德”作为首要纲领提出,要求在教育中弘扬、培养学生光明美好的品德。进而使学习者具有新的人格,达到至善完美的精神境界。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序论》云:“《大学》之道,明德以修己,新民以治人,人道备矣,而必申之曰‘止于至善’。不知止至善,则不定,不静,不安,而虑非所虑,未有能得者也。” 《大学》不但在首要纲领中提出了“明明德”,而且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中,把“平天下”的含义解释为“明明德于天下”。并在叙述中还引用了《尚书》中关于“明德”的论述:“《唐诰》曰:克明德”“《帝典》曰:克明峻德”。这就是说,所谓“平天下”,就是“明明德于天下”。由此,“明德”的意义就不仅如王夫之所云,是“修己”之事,而且还是“平天下”之事。 《大学》使明德观念进入教育领域,使西周初年的“明德”的价值意蕴又发生了一次重大跃升。由于宋儒把《大学》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作为育人的基本教材,使“明德”和“明明德”观念广为流传,影响深远,深入人心。宋以后流传的明德和明明德价值观念,主要是通过《大学》的普及化教育而形成的。今天我们知道明德、谈论明德也是受《大学》的影响。 经过长期的历史演进和积淀,明德价值日渐向诸多社会领域辐射和渗透,被进一步文化化、精神化,逐步内化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文化心理结构,至今仍能发挥强大的文化功能和精神动力作用,这也是我们今天发掘“明德”的价值意蕴、探索“明德”价值渊源的意义之所在。 (作者:赵馥洁,系西北政法大学资深教授、陕西省社科联名誉主席) 【光明日报】赵馥洁:“明德”的四重价值意蕴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4-12/30/nw.D110000gmrb_20241230_2-15.htm
2024-12-31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2000多年前,张骞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 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打开东西方交流的大门 从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驼队徐行 到如今“一带一路”倡议下 中欧班列的风驰电掣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 和“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 陕西呈现繁华盛景 规则和法治 是“一带一路”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近日,司法部组织开展的“‘一带一路’ 法治同行” 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陕西 探寻陕西加强涉外法治建设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 取得的“陕”耀成果 联合出品 司法部法治宣传中心 法治网 策划:余飞 赵颖 文字:胡建霞 拍摄剪辑:韩毅 美编:刁杨 鸣谢 陕西省司法厅 西北政法大学 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西安市司法局 西安浐灞国际港管理委员会
2024-12-24岁岁冬至,年年安暖。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进居民邻里感情,12月20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举办“饺香暖冬至 情浓聚人心”免费吃饺子活动,为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送上冬日里的温暖和节日祝福。 活动现场,处处洋溢着欢乐,老年人们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送到餐桌上,大家边吃饺子边聊家常,现场气氛十分热闹。 随后,社区青年红十字志愿者们挨家挨户地将暖心饺子送到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和困难家庭等特殊群体家中,为他们送上节日的关怀与祝福。 此次活动的开展,拉近了群众之间的距离,展现了和谐和美的邻里情,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西部网】饺香暖冬至 情浓聚民心 西北政法大学社区举办2024年冬至吃饺子活动http://m.cnwest.com/jyzx/a/2024/12/23/22920743.html
2024-12-232024年12月14日-15日,“深化调解体制改革,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暨第二届调解理论与实务论坛在西北政法大学举行。大会由陕西省调解协会和西北政法大学共同主办。来自陕西省调解协会、中国行为法学会、上海政法学院、山东政法学院、甘肃警察学院、民主与法制时报、西安市法律援助中心、西安市长安区司法局、西北政法大学等百余位专家学者与实务工作者参会。 大会开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王利明,陕西省调解协会会长丁小军,以及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分别致辞。开幕式由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赵全宇主持。 签约仪式上,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张荣刚与陕西省调解协会丁小军会长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在主旨发言环节,副校长张荣刚、陕西省调解协会副会长马异文、中国行为法学会理事张伟民、上海政法学院调解学院院长侯怀霞、西北政法大学教授董少谋、山东政法学院民商法学院副院长张乾以及陕西省调解协会副会长张萌,就电商调解平台的在线纠纷调解模式,新时代陕西大调解工作格局的构建,调解制度在边疆治理的重要作用,我国调解制度的问题及完善,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完善以及商事调解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享了各自在调解领域的实务经验。主旨发言环节由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刘亚军主持。 下午,会议分为两个主题分论坛研讨。“商事与金融纠纷调解”分论坛由侯怀霞院长主持,西北政法大学调解研究院副院长席晓娟、福州市台江区金融纠纷调解中心理事长钟晨飚、西北政法大学人事处副处长谢鹏远、陕西省金融消费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吴小灵、甘肃警察学院讲师李英楠、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讲师刘海洋、张涛涛先后作了主题发言。山东政法学院民商法学院院长陈志刚、西北政法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王鹏飞进行与谈。 “人民调解”分论坛由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调解研究院副院长李岚林主持。西安市法律援助中心书记徐征、西安市新城区解放门司法所所长和秋奎、西安市莲湖区劳动一坊社区党委书记周建玲、西北政法大学校团委社团文体部部长张革、西安市长安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赵伟刚、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靳宇、西安市长安区司法局资深调解员周雅静、西安市长安区司法局五台司法所所长王小波先后作了主题发言。民主与法制时报编委、主任编辑薛应军,山东政法学院民商法学院副院长进行与谈。 本次会议成功构筑了调解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交流平台,为持续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调解工作中的应用提供了创新思路和实践方案,进一步推动了调解工作的创新发展。 【原点新闻】“深化调解体制改革,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暨第二届调解理论与实务论坛在西北政法大学举行https://yuandian.xiancity.cn/application/fcinformation/mobile/#/ArticleDetail/436355/undefined
2024-12-16倪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公平竞争审查从市场准入和退出标准、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标准、影响生产经营成本标准以及影响生产经营行为标准四个领域,为政府在微观领域监管经营主体划定了一条红线。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要想不断激发企业创新动能,就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作用。 在微观领域,政府对企业实施监督与管理,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为市场主体确定准则。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正确处理与市场关系的能力,成为判断是否达到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依据之一。《决定》提出,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这为政府在新时代对市场进行监管提出了新要求。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深化应用为驱动,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涌现为重要特征,需要有统一的市场,需要要素自由流动,需要有良好的营商环境,这些正是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设立的重要作用。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现代产业体系是以智慧经济为主导、大健康产业为核心、现代农业为基础,通过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知识业五大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形态,是现代生产力的基本载体,具有智能化、融合化和绿色化等特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生产力后,最终形成新质生产力。《决定》提出,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竞争政策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保障,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助推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抓手。在竞争政策保障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不断增强创新的内生动能,不断鼓励竞争。在竞争中,企业需要通过不断探索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创设新模式,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在不断创新中,使得科技、管理、制度、数据等非实体要素不断升级融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实体要素中,推动生产力要素成为新质生产力要素。在公平竞争政策保障下,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实现了劳动者的智力化、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数智化,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生产三要素以及三要素的组合中,推动新质生产力的产生。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推动“四新企业”成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四新企业”作为新经济的表现形态,是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企业。这些企业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工业革命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应用和模式创新为核心并相互融合的新型经济形态。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04年前三季度,新设“四新经济”民营企业271.8万户,占同期新设民营企业总量的四成,其中“新型能源活动”企业同比增长最快。截至2024年9月底,我国“四新经济”民营企业达到2181.6万户;新设“数字经济”民营企业81.5万户,占到新设民营企业总量的13.2%,其中“数字产品服务业”增速最快,新技术新业态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但这些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可以削弱地区资本要素错配、提高产品市场的可竞争性、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助力“四新企业”做大做强,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公平竞争审查政策推动下,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能保障“四新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有序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激发市场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有利于实现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为“四新企业”提供更加稳定的发展空间、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吸引来自全球的投资者和从业者投身“四新企业”建设。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推动产业链招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公平竞争审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起草单位起草的政策措施,不得含有下列限制或者变相限制市场准入和退出的内容: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违法设置审批程序;违法设置或者授予特许经营权;限定经营、购买或者使用特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设置不合理或者歧视性的准入、退出条件;其他限制或者变相限制市场准入和退出的内容。《条例》的实施,改变了地方政府以往主要依靠税收奖补的招商政策,转而要形成以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营商环境优势为主要吸引力的招商模式,其中产业优势是核心,要形成产业链招商的新格局。产业链招商是指围绕一个产业的主导产品及与之配套的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和包装件等产品来吸引投资,谋求共同发展,形成倍增效应,以增强产品、企业、产业乃至整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一种招商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产业链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各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时空布局关系而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形态,通常可以从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予以考察。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大模型、大数据、云计算等数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数据已成为新型生产要素,影响着生产力的变革。未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政府要绘制产业图谱,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将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先进的算力企业布局在产业链中,推动传统产业实现智能化、数字化,推进数智赋能。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保障了企业的准入和自由退出,为企业自由寻找产业集群扫清了障碍,让企业更好回归自身发展需求。同时,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链主”企业的稳定性,让“链主”企业更好发挥创新作用,培育更多创新企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西部法制报】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http://esb.xbfzb.com/h5/html5/2024-12/10/content_20402_1610373.htm#10006-weixin-1-52626-6b3bffd01fdde4900130bc5a2751b6d1
2024-12-16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群众利益的关键之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近年来,西北政法大学纪检监察机构始终自觉提高政治站位、把准工作摆位、弄清角色定位,紧紧围绕集中整治重点任务,系统施策、一体推进,以有力监督推动集中整治工作走深走实,取得扎实成效。 提高政治站位,发挥协助职能,确保集中整治有力有序开展。及时汇报沟通。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省委动员部署会和省纪委监委安排部署后,学校纪检监察机构第一时间向党委传达会议精神和部署要求,督促学校党委3次召开党委会,传达学习省纪委监委工作要求,专题研究部署学校集中整治工作。协助制定方案。学校纪检监察机构主动担当作为,协助党委制定学校集中整治实施方案,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集中整治工作专班,纪委书记兼任专班办公室主任,细化31项工作任务65条具体措施,确保痛点找得准、问题点得深、措施提得实,力争推动抓好办成一批师生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好事。常态推动落实。集中整治开展以来,推动召开集中整治工作专班会议6次,及时传达学习各级领导讲话要点和会议精神,准确把握集中整治最新任务要求,确保工作推进方向不偏、焦点不散、力度不减。督促相关责任单位照单领办、依单履职,分级分类找准问题症结,因地制宜制定务实举措,合力推动学校集中整治工作向纵深推进。 坚持群众路线,激发参与热情,确保集中整治深入开展。纪检监察工作是人心工作、群众工作,集中整治工作到不到位、师生满不满意,群众认不认可,必须由师生群众说了算。畅通反映渠道。学校纪检监察机构督促集中整治工作专班办公室在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加强宣传报道,在两校区家属区、学生公寓、食堂、教学区等区域发布公告10张,公布举报电话及邮箱,不断提高师生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及时受理处置。指定专人负责集中整治信访举报工作,坚持归口接收、统一受理、简化流程、快收快处,建立师生诉求快速响应机制,要求接到群众反映后,根据反映问题内容及时转相关单位,能立即整改的督促相关职能部门3个工作日内完成整改,一时难以整改的,5个工作日内提出具体整改措施回复并获得反映人的认可,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加强调查研究。派专人到6所兄弟高校对学生食堂、超市、浴室价格及电动车充电等便民服务价格进行走访调研,与本校相关价格进行对比;随机抽取16个二级学院的19名教师和15名学生,分别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当面听取问题反映和意见建议,填写调查问卷,收集师生反映强烈的问题36条,切实掌握师生最关切的现实需要和最痛恨的腐败现象,经梳理汇总形成调研报告交集中整治工作专班作为开展工作的参考,并持续跟踪督导整改落实。 聚焦重点难点,坚持严督实导,提升集中整治工作质效。学校纪检监察机构始终把推动集中整治作为年度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集中整治统领全年纪检监察工作。主动约谈提醒。针对个别责任单位出现的对整治工作思想认识不深刻、工作作风不扎实、问题排查不深入、问题整改不到位等问题,学校纪委书记约谈审计处、财务处和后勤保障处主要负责人,及时提醒督促,拧紧思想阀门,压实工作责任,确保集中整治工作保持高效推进。监察建议督促。针对日常监督发现的问题和学校对后勤管理专项审计情况,驻校监察专员办公室分别就科研经费使用和规范后勤权力运行问题向学校财务处和后勤保障处下发监察建议书,推动2个职能部门针对顽瘴痼疾进行“刮骨”整改,靶向施治难点堵点。加大监督力度。由学校纪检监察机构主要负责人带队,多次深入校园超市、学生食堂和附属幼儿园等单位进行监督检查,现场反馈发现问题,为精准调整整治重点掌握一手资料,实实在在办成了11件让师生群众得实惠的好事。同时,将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纳入巡察和专项政治监督内容,进一步压紧压实二级党组织主体责任,不断推动集中整治走向深入。 坚持严的基调,强化案件查办,带动集中整治取得实效。聚焦纪检监察主责主业,加大线索排查和案件查办力度,强化警示震慑效应。拓宽线索来源。坚持开门抓整治,构建“信、访、网、电、微”五位一体线索征集平台,持续督促鼓励各责任单位向学校纪检监察机构移交问题线索。建立集中整治信访台账,对反映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线索优先受理,并进行细致筛选及时转办,有效回应群众关切、激发群众监督热情。主动发现问题。围绕集中整治重点任务,系统梳理近三年信访举报台账,重点排查师生群众反映比较集中、上级重点关注的问题线索,主动出击,对近三年审计报告、劳务费发放情况、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等进行逐项排查梳理可疑项目,经细致了解后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共排查出可疑项目3项,转为问题线索1项。强化案件查办。严格落实“集中整治案件查办是硬任务”要求,从严从速查办领导包抓案件,2名处级干部被给予党纪处分。积极做好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全校通报查处的4个典型案例,向所涉及的4个二级党组织下发以案促改通知书,以保持惩治高压态势确保整治工作有序推进,切实让师生群众感受到自己的事情有人管、自己的利益有人护。 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果,防止问题反弹回潮。集中整治关键在“治”,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完善制度机制。针对集中整治过程中发现和暴露出的各类问题和漏洞,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先后出台了《西北政法大学关于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规范科研经费报销的若干规定》等11项规章制度,通过完善各项制度,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和财务监管,从源头上堵塞了漏洞,为长效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加强监督检查。通过不定期监督检查和明察暗访,加大对合同管理、科研经费报销、工程建设项目等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各项制度规定得到有效落实。强化队伍建设。通过举办新提任处科级干部纪法培训班、召开警示教育大会等,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提高廉洁自律意识和防腐拒变能力,确保整治工作的长期效果。(西北政法大学纪委) 【秦风网】西北政法大学:以有力监督推动集中整治工作走深走实https://www.qinfeng.gov.cn/info/2201/232166.htm
2024-12-1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体现了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要求,既是培育符合党和国家政治理念与发展需求的时代新人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在新时代肩负政治使命、文化使命、教育使命的必然要求。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 逻辑理路 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红色资源既囊括了党在百余年奋斗实践中的人物、事件、物品等物质载体,也包括在实践中产生的思想品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精神载体,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思政教育的具体文本,延展了“大思政课”的教学体系、教学方式。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要在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基础上,借助人物感知、理论学习、环境体验、场景触动、情感共鸣、实践参与等环节,不断强化红色资源的价值功能和育人实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红色资源有特定的叙事逻辑和话语形式,具有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的重要功能。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要始终落实政治要求,观照时代特征、融通育人理念,以讲深讲透讲活的话语形式、用心用情用理的叙述载体、做深做实做细的活动方式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凸显新时代党在高校建设中的总体目标和根本方向。 时势与事态相融通。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贯穿历史记忆、映照现实的物质载体和精神线索,以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相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融合的形式,打破历史与现代、课堂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的育人边界,为高校营造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育人环境。 内在与外在相融合。红色资源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将宏大的历史架构转化为可感、可知、可学、可行的教育素材。通过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充分发挥其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塑人的重要作用,为青年学生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心理基础、情感归属和价值认同,并转化为长期性、稳定性的行为方式与文化心理。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 逻辑表征 高校“大思政课”是党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对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生成基础的统一性。红色资源承载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发生、发展以及创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中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高校“大思政课”作为党的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形式,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学理、道理、哲理,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方法在高校场域下的综合运用。二者共同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具有相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文化根基的共同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大思政课”提供了精神内核和历史底蕴,以人格塑造、文化认同、家国情怀等形式体现了对“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功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实现了对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内涵要素的话语重构和时代表达。 育人功能的相似性。高校“大思政课”是“思政课”在功能属性、活动平台、育人合力方面的升级改造,在新时代青年学生中具有铸魂育人、举旗定向的重要作用。从本质上看,二者的出发点都在于通过构建话语体系、实践体系,达到凝聚共识、统一思想、立德树人的目的。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 实践路径 健全制度体系。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要以系统思维、底线思维、科学思维进行综合布局。一是夯实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充分协调教育、管理、服务等职能部门综合运用红色资源的各类要素,使各部门在“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基础上,协同发挥“引水入田”的教育效果——既要确保各部门共同发力,也要协调均衡,避免教育活动的同质化、重叠化。二是通过评估机制、考核机制、管理机制、培训机制、保障机制的协作运行,提高红色资源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中的可行性。 创新育人机制。一是加强学段衔接,促进一体化建设。要将红色资源纳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注重对大学生在知识层次、学科视角、专业能力、就业取向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实现红色资源与高校课程教学、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有序衔接,不断增强红色资源在高校教育管理服务中的“黏附力”和针对性。二是拓展育人场域,凝聚教育合力。在坚持发挥高校课堂教学主阵地功能的同时,拓宽以班团建设、朋辈牵引、一站式学生社区共建的生活教育界限,提升以家庭熏陶、家风教育、家长培育为一体的家庭教育水平,构建以场馆建设、资源互补、师资协同配合的社会教育矩阵,建成区域联动、资源联通、优势联合的育人新格局。 激发理论活力。要不断更新叙事内容、优化表达技巧、创新表现形式,拓展红色资源的内涵。通过创设有温度的红色文化育人素材,将党的创新理论、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四史”教育等相关内容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体系中,不断增强新时代红色资源对青年大学生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做到理性分析、感性触动、柔性驱动。 丰富教育载体。一是加强活动联动联通。将红色文化资源的日常教育、专项教育、专题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深入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红色元素和思政元素。抓好重大节日、重要节点、重点事件开展仪式教育、体验教育,注重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实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景感人。二是推进资源共建共享。以校史校情为基本内容,深入挖掘高校攻坚克难的历史史实,重点突出功勋教授、劳动模范、最美辅导员及大学生年度人物等典型代表的先进事迹,形成理实并重、情景交融、师生互动的育人材料。深度结合高校所在区域内的红色文化资源,促成校内外资源联动和育人共建,积极打造高校“红色+N(法治、教育、科技、人物)文化之旅”等教育IP。 (本文系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研究”(2024A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 【中国社会科学报】张军政:让红色资源成为“大思政课”的精神引擎 https://epaper.csstoday.cn/epaper/read.do?m=i&iid=7149&eid=52017&sid=241462&idate=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7/t20250709_5885356.shtml
Since 1999, a Philippine military vessel built during World War II has been grounded at the Ren'ai Jiao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hina says that by doing so, the Philippines gravely violated China's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What is the vessel? And why it is there? CGTN reporter Zheng Yibing explains. 【中国国际电视台】我校潘俊武教授接受CGTN采访 解析仁爱礁争端法律实质 https://news.cgtn.com/news/2025-06-19/Dark-side-of-the-grounded-Philippine-ship-1EkvduLK8j6/p.html
近日,以“‘一带一路’上的创业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第七届“长安与罗马 两个文明的相遇”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北政法大学举办。本次会议由西北政法大学、意大利罗马第二大学、新疆政法学院主办,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意大利罗马第二大学亚欧研究中心、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等承办。开幕式由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张荣刚主持。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表示,“长安与罗马 两个文明的相遇”国际学术研讨会跨越十二年的山海,从“罗马法与中国法的传承与发展”“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到“‘一带一路’与亚欧法律文化对话”“丝绸之路与和平之路”,再到本届会议主题“‘一带一路’上的创业与可持续发展”,每一次的相聚都蕴含着我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追求。他指出,本次主题兼具守正与创新,会议将践行丝路精神,为“一带一路”发展献智。 主题发言阶段,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一带一路”的历史与文化、原则与规则、民商法的理论与实践、万民法和国际法、环境、经济与科技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在闭幕式上,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院长王莹莹作总结发言。她指出,自2013年“长安与罗马 两个文明的相遇”国际学术会议举办以来,七届会议坚持相向而行、开放办会,议题不断深化,友谊跨越疆界。长安与罗马的相遇,是两大文明的对话,更是人类智慧的共鸣。这条以学术铺就的丝路必将绵延长存,结出更丰硕的文明之果。 【民生网】聚焦“一带一路”上的创业与可持续发展,第七届“长安与罗马 两个文明的相遇”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北政法大学举办 http://www.msweekly.com/mobile/show.html?id=172858
7月 10 日,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刘瑾带队抵达三门峡市陕州区西李村乡,开展为期10天的暑期实践活动。 活动伊始,实践团成员来到陕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接受红色教育,重温革命历史,坚定理想信念。随后,师生一行前往西李村乡人民政府,与地方干部开展座谈交流。会上,双方就资助政策讲解、法治宣传、产业发展等方面深入交流,探讨合作新路径。最后,师生一行深入玉露香梨种植基地调研,为后续的双语直播带货和品牌推广做准备。 本次实践活动外国语学院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学生入户开展英语支教活动,提升乡村学生的外语水平,同时面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意识。针对当地特色农产品——玉露香梨,实践团还将开展外包装翻译、产品宣传文案撰写以及双语直播带货等服务,助力农产品拓展更广市场。 此次实践活动响应国家“三下乡”号召,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社会实践平台,也为西李村乡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双方表示,将以本次合作为契机,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顶端三门峡】学党史 话合作!西北政法大学学子为三门峡陕州区香梨“译”路搭桥https://m.topnews.cn/news/1458D5E445B14E71?categoryId=10244 【大河报·豫视频】支教+助农,知名高校走进三门峡陕州区https://news.dahebao.cn/dahe/appcommunity/2194472?newsId=2194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