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迎来一群特殊的“小客人”——30名来自山阳中学的高二年级学生。在“筑梦山阳・法治启航”研学活动中,这些学生沉浸式体验大学生活,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启蒙”成长之旅。 欢迎仪式:礼尚往来情谊浓 图书馆前,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赵万东、副书记张军政热情接待了山阳中学的师生代表。学校向“小客人”赠送了陕西省前社科联主席赵馥洁先生的著作,还准备了学习用品和精美礼物。山阳中学副校长虞华林回赠了一幅由该校教师精心书写的“法脉薪传”墨宝,孩子们也向赵万东老师赠送了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现场洋溢着浓浓的温情。 赵万东向“小客人”表达了由衷感谢,并热情邀请他们报考西北政法大学。他希望研学活动中播撒下的法治理想种子能绽放出绚烂花朵,期待与大家再次相聚。 法治文化之旅:探寻红色底蕴与法治脉络 早上9点,校史馆内庄严的宣誓声响起,同学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仿佛穿越回烽火岁月,真切感受到这座“红色学府”的深厚底蕴。随后,大家参观了张汤墓遗址陈列馆,在这里感受传统法治智慧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对话,思考法治文明的古今嬗变。 图书馆里,宽敞明亮的阅览室和涵盖古今中外的馆藏书籍让学生们惊叹不已,他们纷纷掏出笔记本记录心仪书目。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现代传播实验教学中心的“虚拟演播厅”、公共安全法学院实验室的“痕迹检验设备”、模拟法庭的“现场开庭”等,更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法治“大礼包”:干货满满解难题 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大学生法治宣讲团成员化身“法治主播”,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真实案例情景剧,为同学们拆解生活中的法律难题,如面对校园欺凌该如何应对、网络世界中须留意哪些法律要点等。 最让人期待的“大学课堂初体验”环节,刑事法学院杜嘉雯老师以《良法而治普遍遵守》为题,结合生动案例讲解法律逻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一名学生在笔记中写道:“原来法律不是枯燥的条文,而是能守护我们的‘武器’!” 跨年龄成长“双向奔赴”:携手互助共成长 当日,“成长互助行动”温馨开启。学校30位2024级本科生与山阳中学30位同学两两携手,互赠写满美好祝福的明信片,约定未来共享学习心得,互相帮助解决成长道路上的疑惑与困惑。 面对中学生提出的“怎么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如何克服学习过程中的不良情绪”等问题,学校经济学院2024级学生王馨娜以自己的成长故事为例,鼓励他们“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坚持就会有光”。曾在山阳中学就读的国际法学院辅导员黄思齐,详细介绍了学校“九位一体”资助保障体系,期望学弟学妹们“培养解决问题的韧性与乐观进取的精神,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山阳中学的岐勤睿同学感激地说:“我们提前领略了大学生活的魅力,更加坚定了奋斗的目标。会倍加珍惜每寸光阴,以最饱满的热情、最坚韧的毅力奋力拼搏,去叩开通往知识殿堂与广阔世界的大门!” 校地合作:共探育人新路径 “本次研学活动,不仅是一次难忘的旅程,更是一堂生动的国情课、一堂深刻的思政课。”虞华林深受感触,他建议双方深化法治教育合作,共建实践育人基地,探索深度帮扶路径,为更多孩子点燃梦想的火种。 张军政表示,高校以其深厚的知识底蕴、先进的育人理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孩子们点燃追求梦想的火焰,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学校会搭建好长期互助平台,让这份友谊成为彼此成长的动力。 作为连续7年对口帮扶山阳县的“老朋友”,西北政法大学将校园资源转化为“行走的思政大课堂”,构建起“感知—认知—践行”的立体育人体系。山阳中学的周新灵老师感慨:“孩子们不仅看到了大学的样子,更种下了法治与理想的种子,这样的‘扶志扶智’比单纯的物质资助更有温度。” 活动结束时,天平楼广场的合影定格下灿烂的笑脸。中学生们捧着印有校徽的笔记本和纪念册,纷纷写下心愿:“下次再来,我要以大学生的身份打卡!”这场充满收获的研学之旅,是校地思政育人的创新实践,见证着教育帮扶从“输血”到“造血”的美丽蜕变。 西北政法大学始终把“大思政课”作为“强国建设、西法大何为”战略谋划的重点工作,坚持守正创新,用好“两个课堂”,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核心阵地,锚定“法治教育+红色文化”特色路径,积极探索跨学段思政课教学的“同题异构”新范式,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张佼) 【人民网】山阳中学“小客人”在西法大沉浸研学 开启法治启蒙与成长新程 https://app.people.cn/h5/detail/normal/6338067367937024 【澎湃陕西】山阳中学“小客人”沉浸式“探秘”西法大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906727 【群众新闻】西北政法大学为中学生普及法律知识 https://xzzsx.sxdaily.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8262/11196473.html?isShare=true 【华商网】山阳中学“小客人”沉浸式“探秘”西北政法大学 https://news.hsw.cn/system/2025/0601/1847547.shtml
2025-06-03伴随全面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逐渐形成,加强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积极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法治建设成就恰逢其时。法学著作是中国法学在全球法律多元格局之下构建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是精准表述中华法治文明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良好的译介传播对于构建中国特色法治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具有深远的学术意义与文化价值。 现状分析 中华法学译介传播肇始于19世纪中期,迄今已走过约两百年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的加强和依法治国基本国策的践行提供了精品图书保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法学著作蔚为大观,译介传播事业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丰富的出版项目、多元的项目层次以及不断提升的资助力度为优秀法学著作“走出去”打造出一条“康庄大道”。法学译介传播矩阵持续壮大,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法学外译浪潮。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出版工程、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学术平台应运而生,中华法学外译事业在弘扬民族精神、高扬文化自信的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以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法学类项目为例,自2010年项目启动至今,共有122项法学类项目立项,年均近9项,其中,2023—2024年的立项达19项;项目立项呈稳步上升之势,年均涨幅高出“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总数年均涨幅约十个百分点。法学译介的主题涵盖9个学科门类,位列前五的依次为法学理论、民商法、法律史、国际法学以及宪法学与行政法学。译著文版涉及10个语种,其中,英语占比高达65.6%,其主体地位无法撼动;其次为日文、俄文和韩文,说明中华法治文化在日、俄、韩三国的传播较为积极。通过Worldcat数据库检索发现,当前中国法学译著收藏于世界60个主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图书馆和数据库,馆藏量位列前五的国家为美国、加拿大、德国、荷兰和英国。就出版社而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法律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法学译介传播工作开展积极,在规模化外译和数字化出版方面成果突出。 中华法学译介传播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国际社会对中华法系的制度偏见,在积极传播中华法文化的核心价值、推动中华法系与其他法系平等交流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效,但依然面临一些认知性和制度性问题。从译著的获取、交流和应用情况来看,其传播效能与传播初衷仍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国际影响力有限。原因可能在于:法学译介主题范畴狭窄,多聚焦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较少展现当代中华法学研究的全貌,可借鉴的当代性主题不足,对全球治理问题缺乏中国方案的阐发;译介多为概览性介绍,往往是宏大理念与概念判断,缺乏具象化叙事;翻译质量参差不齐,翻译模式单一,合译数量极少,外国译者的参与度尤为不足,复合型传播人才匮乏成为当前制约法学译介传播的短板;传播主体协同度不高,尚未充分挖掘高校、媒体等传播资源;数字出版、融合出版技术应用不足,书籍获取的便捷度不高;传播形式较为分散,以学者零星的外译活动为主,未能形成规模效应;等等。 发展路径 提升中华法学影响力是法学译介传播的逻辑旨归。法学译介传播辐射翻译学、法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应突破传播主体的区隔和传播视域的局限,建立共识、共情、共导的法学译介协同传播机制,层级式、系统化助推中华法学译介实现“说服—感染—改变”的国际传播效能。 一是坚定法学本土价值自信,加强选题规划,深度挖掘中国法治文化内涵。相关部门可以组建中华法治文化传播专家智库和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法学研究成果数据库,注重选题的特色性、针对性和普适性,以增强传播的精准度和接受度。具体而言,重点推出在世界法治前沿领域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探索,比如新时代“枫桥经验”、中国特色调解制度、互联网司法等;针对国际贸易与投资、生态环境、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发表睿智思考和独特创见,以高质量的“中国方案”突破域外法学的话语壁垒,推动国际法学事业的发展。 二是培养“外语+法律+传媒+X”复合型传播人才,构筑“译者共同体”,打造法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镇高地。法治传播人才应坚守意识形态与文化安全底线,至少精通一门外语,通晓目的语与源语国家的法律制度,具备国际传播的情怀与素养,同时掌握经济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知识。高校应秉承协同育人理念,在宏观维度,以国际协同为抓手,在课程创新、学分互认、项目交流等方面实现国际交融;在中观维度,加强校地(企)协同,切实发挥法院、律所和企事业单位中涉外部门的作用,通过产、学、研的良性互动催生传播人才培养的创新范式;在微观维度,相关院系组建跨学科协同教学团队,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形成。同时,应积极探索“中方译者为主,域外学者/旅居中国的外籍学者/侨居海外的华人学者为辅”的合译模式,既确保译著立足国家立场,又实现精准的国际化表达。 三是拓展多主体协同的多维传播途径,推进学术出版现代化,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发挥高校“排头兵”作用,利用高校的研究型、专业型特质,以合作共建的模式在国外大学设立中华法学研究机构,通过举办学术沙龙或研讨会推介中华法学精品,约请相关专家发表评论或集册宣传。发挥出版社“主力军”作用,与国外出版机构合作策划系列译丛,建立法律文献翻译专题数据库,加大数字化出版力度,扩展电子译著的租赁业务,建立可操作的学术译介传播效能评估体系,及时了解国外政界、学术界、媒体界以及民众对中华法学译介的反馈。发挥传播媒体“生力军”的作用,在国际传播媒体上开辟专栏持续、及时发布出版信息、内容评介以及相关学术研讨活动,利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的即时性和碎片化传播优势,发布与中华法学研究和法治实践有关的新闻报道,增强法学译介传播的多元性、趣味性和复调性。 向世界展示中国法治思想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伟力,是中国法治传播的重要任务。应构建以新中华法系为基点、立足东亚市场、拓展“一带一路”市场、深耕西方主要法治国家市场的法学译介传播新格局,推动中华法学同国际法学对接并逐步走向全球法治的中央。推进中华法学译介传播的行稳致远,也将反哺于中华法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创新,从而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的重要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报】积极推进中华法学译介对外传播https://epaper.csstoday.cn/epaper/read.do?m=i&iid=7118&eid=51705&sid=239812&idate=12_2025-05-29_A06
2025-06-035月30日,西北政法大学与陕西西咸新区人民法院举行合作框架协议书签约暨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此次签约仪式标志着双方将在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深度融合方面迈出坚实一步,将有力推动区域法治建设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军政,西安中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张曼慧,西咸新区法院分党组成员、副院长崔立新,西咸新区管委会党群工作部副部长康晨,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院长程淑娟,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党委书记朱茂出席会议。签约仪式由西咸新区法院分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车宾主持,西北政法大学及西咸新区法院相关庭室人员参会。 崔立新在签约仪式上表示,本次签约是双向奔赴更是合作共赢,要抓住本次合作机会,充分整合双方优势资源,探索司法机关与政法院校合作共建新模式,并提出三点展望: 一是聚焦主责主业,“双向赋能”,夯实专业根基。紧扣法治建设主题,聚焦党建、多元解纷、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通过双向交流,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形成资源共享、发展共赢的大协同格局。 二是搭建常态化交流协作平台。聚焦司法服务中心大局重点问题、审判执行热点难点问题等,深化专题调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合作,构建理论研究成果共享、教学实践平台共创长效机制,协力打造法治理论研究、司法实践新高地。 三是推动法治人才共育。建立“法官+学者”双导师制,常态化开展庭审进校园、实践进法院活动,让法官手中的典型案例成为课堂教学鲜活的教材,让学者前沿理论研究成果成为解决司法实践难题的方案,形成审学相促、教学相长的协同共进局面。 张军政在致辞中表示,此次签订合作协议是加强人才双向交流学习、实现司法实践与法学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法治轨道上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有益探索,并围绕推进合作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携手拓宽合作领域。深化产学研合作是政法部门聚集创新资源、汇集发展动能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推动科研成果实践转化的客观需要。 二是携手深化法治理论实践。多年来,西北政法大学充分发挥法学院校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智囊团”“思想库”“人才库”作用,立足区域实际,回应实践需求,深入推进法学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融合发展。 三是携手打造协同育人典范。希望司法精英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多提宝贵建议,帮助高校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通过教学实习实践基地这个重要窗口,探索建立人才合作培养的新模式,深度推动“育才”“用才”的协同共赢。 仪式现场,张军政与崔立新共同签署了《陕西西咸新区人民法院 西北政法大学合作框架协议书》,并与张曼慧共同为“西北政法大学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揭牌。 此次签约是西咸新区法院与西北政法大学携手共进的新起点。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此次合作必将结出累累硕果,为法治建设输送更多优秀人才,为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更坚实的保障,在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征程中书写绚丽篇章。后续双方将按照协议要求,通过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确保合作项目落地见效,打造院校合作的新典范,为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群众新闻】双向赋能 合作共赢——西咸新区法院与西北政法大学合力推动法治建设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https://xzzsx.sxdaily.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9311/11196336.html?isShare=true
2025-06-03【起点新闻】山阳中学“小客人”沉浸式“探秘”西法大 https://qidian.sxtvs.com/timing/share/content/10601081
2025-05-305月29日,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迎来一群特殊的“小客人”——30名来自陕西山阳中学的高二年级学生,在“筑梦山阳・法治启航”研学活动中,沉浸式体验大学生活,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启蒙”成长之旅。 图书馆前,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赵万东、副书记张军政热情接待来自山阳中学的师生代表,并向他们赠送了学校资深教授、陕西省前社科联主席赵馥洁先生的著作,同时为“小客人”准备了学习用品和精美礼物。山阳中学副校长虞华林向学校回赠了一幅由该校教师精心书写的“法脉薪传”墨宝以示敬意,孩子们也向赵万东老师赠送了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以示感激。 “一花一叶,皆寄托着深厚的情感。”赵万东向“小客人”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并热情邀请他们报考西北政法大学,“希望能够让研学活动中播撒下的法治理想种子绽放出绚烂的花朵,期待与大家的再次相聚。” 底色鲜红的法治文化之旅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清晨9点,西北政法大学校史馆内传来庄严的宣誓声。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同学们仿佛穿越回那段烽火岁月,真切感受到这座“红色学府”的深厚底蕴。随后,大家一起参观张汤墓遗址陈列馆,在这个传统法治智慧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对话场域,感受中华法治文明的悠久脉络,思考法治文明的古今嬗变。 “原来图书馆里藏着‘立心书屋’这样的宝藏角落!”在参观图书馆时,学生们惊叹于宽敞明亮的阅览室和涵盖古今中外的馆藏书籍,纷纷掏出笔记本记录下心仪的书单。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现代传播实验教学中心的“虚拟演播厅”、公安学院(公共安全法学院)实验室的“痕迹检验设备”、模拟法庭的“现场开庭”、国家级法学实验中心和智慧教室的先进便捷……这些都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干货满满的法治“大礼包” “面对校园欺凌,我们该如何应对?” “网络世界中,须留意哪些法律要点?” 在一站式学生社区里,大学生法治宣讲团成员化身“法治主播”,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真实案例情景剧,为同学们拆解生活中的法律难题。 最让人期待的当属“大学课堂初体验!”在智慧教室里,刑事法学院杜嘉雯老师以《良法而治 普遍遵守》为题,结合生动的案例讲解法律逻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原来法律不是枯燥的条文,而是能守护我们的‘武器’!”一名学生在笔记中写道。 跨年龄的成长“双向奔赴” 当日最动人的瞬间,莫过于“成长互助行动”的温馨时刻——西北政法大学30位2024级本科生与山阳中学30位同学两两携手,互赠写满美好祝福的明信片,约定未来将共享学习心得,互相帮助解决成长道路上的疑惑与困惑。 “姐姐,怎么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如何克服学习过程中的不良情绪?”面对中学生们抛出的一个又一个“灵魂拷问”,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2024级学生王馨娜以自己的成长故事为例,鼓励弟弟妹妹们“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坚持就会有光”。曾在山阳中学就读的国际法学院辅导员黄思齐,详细介绍了学校“九位一体”资助保障体系,并期望学弟学妹们“培养解决问题的韧性与乐观进取的精神,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我们提前领略了大学生活的魅力,更加坚定了奋斗的目标。”山阳中学的岐勤睿同学感激学校提供的宝贵机会,并郑重承诺:“会倍加珍惜每寸光阴,以最饱满的热情、最坚韧的毅力奋力拼搏,去叩开通往知识殿堂与广阔世界的大门!” “本次研学活动,不仅是一次难忘的旅程,更是一堂生动的国情课、一堂深刻的思政课。”目睹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脸上洋溢的兴奋、笔下记录的感受,虞华林深受感触。他建议双方深化法治教育合作,共建实践育人基地,探索深度帮扶路径,为更多孩子点燃梦想的火种。 “高校以其深厚的知识底蕴、先进的育人理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孩子们点燃追求梦想的火焰,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张军政表示,西北政法大学会搭建好长期互助平台,让这份友谊成为彼此成长的动力。 从“单向帮扶”到“双向赋能”的育人升级 作为连续7年对口帮扶山阳县的“老朋友”,西北政法大学将校园资源转化为“行走的思政大课堂”:校史馆里的红色基因传承、课堂中的法律知识学习、大学生朋辈的成长引领,构建起“感知—认知—践行”的立体育人体系。正如山阳中学的周新灵老师感慨:“孩子们不仅看到了大学的样子,更种下了法治与理想的种子,这样的‘扶志扶智’比单纯的物质资助更有温度。” 活动结束时,天平楼广场的合影定格下灿烂的笑脸。中学生们捧着印有校徽的笔记本和纪念册,纷纷写下心愿:“下次再来,我要以大学生的身份打卡!”这场充满收获的研学之旅,不仅是一次校地思政育人的创新实践,更见证着教育帮扶从“输血”到“造血”的美丽蜕变。 西北政法大学始终把“大思政课”作为“强国建设、西法大何为”战略谋划的重点工作,坚持守正创新,用好“两个课堂”,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核心阵地,锚定“法治教育+红色文化”特色路径,积极探索跨学段思政课教学的“同题异构”新范式,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张佼) 【中国日报网】山阳中学“小客人”沉浸式“探秘”西法大 https://shx.chinadaily.com.cn/a/202505/30/WS68396ee4a310205377035f0f.html
2025-05-305月29日,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迎来一群特殊的“小客人”——30名来自山阳中学的高二年级学生,在“筑梦山阳・法治启航”研学活动中,沉浸式体验大学生活,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启蒙”成长之旅。 图书馆前,学校党委书记赵万东、副书记张军政热情接待来自山阳中学的师生代表,为“小客人”准备了学习用品和精美礼物。山阳中学副校长虞华林向学校回赠了一幅由该校教师精心书写的“法脉薪传”墨宝以示敬意,孩子们也向赵万东老师赠送了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以示感激。 “一花一叶,皆寄托着深厚的情感。”赵万东向“小客人”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并热情邀请他们报考西北政法大学,“希望能够让研学活动中播撒下的法治理想种子绽放出绚烂的花朵,期待与大家的再次相聚。” 法治文化之旅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同学们仿佛穿越回那段烽火岁月,真切感受到这座“红色学府”的深厚底蕴。随后,大家一起参观张汤墓遗址陈列馆,在这个传统法治智慧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对话场域,感受法治文明的悠久脉络,思考法治文明的古今嬗变。 “原来图书馆里藏着‘立心书屋’这样的宝藏角落!” 在参观图书馆时,学生们惊叹于宽敞明亮的阅览室和涵盖古今中外的馆藏书籍,纷纷掏出笔记本记录下心仪的书单。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现代传播实验教学中心的“虚拟演播厅”、公安学院(公共安全法学院)实验室的“痕迹检验设备”、模拟法庭的“现场开庭”、国家级法学实验中心和智慧教室的先进便捷……更是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干货满满的法治“大礼包” “面对校园欺凌,我们该如何应对?” “网络世界中,须留意哪些法律要点?” 在一站式学生社区里,大学生法治宣讲团成员化身“法治主播”,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真实案例情景剧,为同学们拆解生活中的法律难题。 最让人期待的当属“大学课堂初体验”!在智慧教室里,刑事法学院杜嘉雯老师以《良法而治 普遍遵守》为题,结合生动的案例讲解法律逻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跨年龄的成长“双向奔赴” 当日最动人的瞬间,莫过于“成长互助行动”的温馨时刻——学校30位2024级本科生与山阳中学30位同学两两携手,互赠写满美好祝福的明信片,约定未来将共享学习心得,互相帮助解决成长道路上的疑惑与困惑。 “姐姐,怎么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如何克服学习过程中的不良情绪?”面对中学生们抛出的一个又一个“灵魂拷问”,学校经济学院2024级学生王馨娜以自己的成长故事为例,鼓励弟弟妹妹们“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坚持就会有光”。曾在山阳中学就读的国际法学院辅导员黄思齐,详细介绍了学校“九位一体”资助保障体系,并期望学弟学妹们“培养解决问题的韧性与乐观进取的精神,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我们提前领略了大学生活的魅力,更加坚定了奋斗的目标。”山阳中学的岐勤睿同学感激学校提供的宝贵机会,并郑重承诺:“会倍加珍惜每寸光阴,以最饱满的热情、最坚韧的毅力奋力拼搏,去叩开通往知识殿堂与广阔世界的大门!” 目睹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脸上洋溢的兴奋、笔下记录的感受,虞华林深受感触。他建议双方深化法治教育合作,共建实践育人基地,探索深度帮扶路径,为更多孩子点燃梦想的火种。 “高校以其深厚的知识底蕴、先进的育人理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孩子们点燃追求梦想的火焰,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张军政表示,学校会搭建好长期互助平台,让这份友谊成为彼此成长的动力。 从“单向帮扶”到“双向赋能”的育人升级 作为连续7年对口帮扶山阳县的“老朋友”,西北政法大学将校园资源转化为“行走的思政大课堂”:校史馆里的红色基因传承、课堂中的法律知识学习、大学生朋辈的成长引领,构建起“感知—认知—践行”的立体育人体系。正如山阳中学的周新灵老师感慨:“孩子们不仅看到了大学的样子,更种下了法治与理想的种子,这样的‘扶志扶智’比单纯的物质资助更有温度。” 活动结束时,天平楼广场的合影定格下灿烂的笑脸。中学生们捧着印有校徽的笔记本和纪念册,纷纷写下心愿:“下次再来,我要以大学生的身份打卡!”这场充满收获的研学之旅,不仅是一次校地思政育人的创新实践,更见证着教育帮扶从“输血”到“造血”的美丽蜕变。 学校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用好“两个课堂”,积极探索跨学段思政课教学的“同题异构”新范式,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张佼) 【凤凰新闻】山阳中学“小客人”沉浸式“探秘”西北政法大学 https://ishare.ifeng.com/c/s/8jm5h3SBvtl?spss=np&channelId=&aman=c35071pf68rf1ax56fT087s244w498a28dr319re91&gud=39p016x796 【华商报】山阳中学“小客人”沉浸式“探秘”西北政法大学 https://view.inews.qq.com/a/20250530A05SGK00?shareto=wx&devid=362D7BDB-AEA1-4B3C-90AC-72A2915F8292&qimei=b861cc47aa5dfab6638b4ad8000014017a01&qs_signature=00020155040324b8a481b8950002f74fbb74e207dfd184770111322683179cbe9b8e0639cae689538bdcb0640000000000000000&appver=17.6.1_qqnews_7.6.81&share_pos=3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rs=232084400&ruk=RZFapjRnNUJ8rLO9AtDdZQ&isBdboxFrom=1&nid=news_9243933307853012652&pageType=1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510128329366815267/?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app=news_article&share_uid=MS4wLjABAAAAbGlMiXX0fHpXnFQ27Vmw1xG760Y_K0DbOrXb9KoGHiQ&utm_source=weixin&iid=0&utm_medium=toutiao_ios&share_token=59A51427-AAF6-485C-91C7-523E76220BE4&req_id_new=20250530145625A681248113F844BECBE4&wxshare_count=1&share_did=MS4wLjACAAAAQEPd1kUuZOKNePPQvbcfcitk4iFDOQRea18X4aDjWwI&wid=1748596035793
2025-05-30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立昊洋 近日,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贸仲”)丝绸之路仲裁中心与西北政法大学共同主办的2025航空航天产业仲裁大会在陕西西安举办。据悉,此次大会系覆盖航天、航空与低空全空域争议解决的重要研讨论坛。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赵万东表示,本次大会聚焦航空航天产业的前沿法律问题,是深化理论研讨的重要契机和促进实践创新的重要平台。未来,西北政法大学作为国内首批开设国际法专业的高校,将持续强化涉外法治研究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推动航空航天领域仲裁规则创新,携手共建产业法律服务共同体。 会上,为整合多方资源,贸仲与西北政法大学、中国民航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仲裁制度推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多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为航空航天产业争议解决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主旨演讲环节,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WTO上诉争议解决机构原主席张月姣等三位专家从历史、现实与未来三个维度,为航空航天产业仲裁发展勾勒出清晰路径。同时,大会邀请行业专家围绕“仲裁制度创新与航空争议仲裁实践的发展”“低空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低空经济争议的仲裁之路”“商业航天争议仲裁的前瞻与未来”三个热点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智库研究基地西北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低空经济法治研究院院长王瀚鼓励各方继续携手共进,为航空航天产业法治建设注入持久动力,护航航空航天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助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行稳致远。 编辑:牛文君 【法治网】2025航空航天产业仲裁大会在陕西西安举办 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_article/content/2025-05/29/content_9190940.html
2025-05-30“三千里大秦岭,五千年华夏史”,秦岭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更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5月23日,“守护・秦岭”——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在西北政法大学举行,为师生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科普之旅。 本次活动由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秦岭办)指导,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局、西北政法大学主办,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承办,旨在向青年学生宣传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守护秦岭的责任感。 西北政法大学相关负责同志在活动中表示:“今天是一场摄影艺术与我们环境法学的精彩碰撞,期待通过影像故事,能够让同学们深刻理解《野生动物保护法》,体会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成为兼具人文温度与法治理性的生态守护者。” 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局和“让世界看见秦岭”活动组委会参会同志向西北政法大学师生代表赠送《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师生们提供学习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文本与实践指引。 随后,职业生态摄影师、陕西省野生动植物摄影协会副主席汤勇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秦岭深处有生灵”的精彩科普讲座。讲座中,汤勇深情地分享了一张具有特殊意义的照片——秦岭在金色的斜阳下勾勒出雄浑的剪影,与背光处若隐若现的针叶林形成强烈的冷暖对比,画面光影交织,深远辽阔,一只羚牛在眺望着东方。 “希望这些生态影像能成为桥梁,让法理不再抽象,帮助大家从生态伦理视角审视法律实践,未来在守护秦岭时,既能手握法条‘戒尺’,也能心怀对自然生灵的共情与敬畏。”汤勇说。 这场讲座让秦岭的生灵之美与生态之重深深刻印在师生们心中,不仅为师生们带来丰富知识,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保护秦岭的种子,激发了广大青年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热情。 “希望同学们在享受视觉盛宴时,结合所学法律知识深入思考,如从《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出发,防范人为破坏,保护我们美丽的秦岭生态环境,让法律条文成为守护秦岭生态的有力武器。”西北政法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科带头人、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韩利琳教授说道。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个讲座,以所学为基础,思考如何运用现存法律或完善法律体系来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的美丽秦岭,这是我们法律从业者和学习者的重要课题。”西北政法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硕士生导师丁岩林副教授说。 “汤老师的分享有助于我构建环境法律思维框架,也有助于培养我交叉学科的思维,加深对于相关条文的理解,希望未来能够为保护秦岭贡献一份力量。”学生刘博洋说道。 此次活动提升了青年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扩大了秦岭保护理念在社会中的传播和实践,促进了公众对秦岭生态保护的关注和支持,为秦岭保护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网】“守护・秦岭”——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在西北政法大学举办 http://stzg.china.com.cn/m/2025-05/27/content_43127179.htm
2025-05-30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首个市场监管行业标准《自然人网店管理规范》(以下简称《管理规范》),并将于6月1日起正式实施。《管理规范》首次明确规定了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对自然人网店入驻、运营、退出和数据报送等方面的管理要求。但由于《管理规范》属于自愿遵循的推荐性行业标准,还需进一步提升其规范层级。 个体经营者网店管理缺失亟待补位 自然人网店是指在网络交易平台上销售自产农副产品、家庭手工业产品或从事便民劳务、零星小额交易等经营活动的依法免予登记的自然人主体。便民劳务服务活动包括个人通过网络从事保洁、洗涤、缝纫、理发、搬家、配制钥匙、管道疏通、家电家具修理修配等依法无须取得许可的劳务活动。零星小额交易活动是指个人从事的年交易额累计不超过10万元的网络交易经营活动。 据统计,目前自然人网店在平台内经营者总量中占据约57%的比例,超过半数。同时,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的数据,2024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全国12315平台、电话、传真、窗口等渠道共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和咨询3923.9万件,其中投诉1862.5万件,对自然人网店的投诉数量为1054.7万件,占投诉总量的56.6%。 长久以来,对个体经营者网店管理的缺失,加之不同电商平台对个体网店的标准不一,使得个体网店面临着经营规范各异、入行门槛偏低的问题,销售不合格产品与虚假宣传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自然人网店免于登记注册,主体信息真实性难以核实,网店披露信息的准确性较低。在大量的执法中,由于案件线索材料仅提供了自然人网店名称及快递物流信息,缺乏明确的违法行为人主体信息,这为执法人员确定违法主体的位置增加了执法成本,也使得消费者通过法律维权难上加难。此外,自然人网店对知识产权重视不足,往往擅自标注“旗舰店”“官方”“授权”等字样,使其成为知识产权侵权的“高风险区”,侵权行为频发。 主体登记制度是市场监管部门对市场经营者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法律依据,平台经营者与自然人网店作为平等的经营主体,二者通过服务合同确立权利义务关系。电子商务依托网络环境实现便捷性,但该虚拟交易场景主要通过图文信息呈现。为了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相较于线下交易,网络交易更需要建立全程溯源机制,并对经营者的资质加以核验。这就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将虚拟化的经营者通过主体登记制度进行实体化,由于网络交易中各主体的数量较大,特别是自然人网店的数量众多,平台经营者需要协助市场监管部门做好资质的收集和审验。这也符合平台经营者发展要求,平台经营者也希望平台经营环境合法有序,平台内经营者合规经营。由于《电子商务法》所规定的市场主体准入制度,没有清晰地规定准入的条件和程序,且自然人网店大多属于该法所规定的不办理市场登记的情况。 故而,现行法律对于自然人网店规制存在以下困境:第一,立法层级较低,立法也较为分散。一般情况下登记流程包括提交相关材料,如身份证明、经营场所证明、公司章程等,到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申请。申请通过后,将获得营业执照,成为合法的市场主体。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流程因行业而异,但通常包括提交申请材料、审核、现场核查等环节。申请通过后,将获得相应的行政许可证书,方可从事相关经营活动。电子商务中的市场准入和立法多规定在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以及政府条例中,现阶段还没有专门的相关法律。 第二,准入条件与程序条件规定不够清晰。为了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相较于线下交易,网络交易更需要建立全程溯源机制,并对经营者的资质加以核验。而《电子商务法》第十五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在其首页显著位置,持续公示营业执照信息、与其经营业务有关的行政许可信息、属于依照本法第十条规定的不需要办理市场主体登记情形等信息,或者上述信息的链接标识,这属于程序性规定。 《管理规范》对平台经营者职责作出规范性要求 实践中,平台经营者对准入条件和程序条件的认知存在一定误解。因此,此次《管理规范》的出台,填补了对电子商务中自然人网店这一特殊主体的监管空白,进一步落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构建了更具针对性的规则体系。自然人网店信息的补全为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执法提供了准确的“画像”,这也为平台经营者把好责任关,承担第一责任的职责提出了规范性要求。 《管理规范》集中表现出以下特点:首先,统一入驻标准。此次《管理规范》规定,自然人网店入驻网络交易平台时,应向平台经营者提供自然人姓名、联系电话、证件类型代码、证件号码、网店名称、实际经营活动类型、实际经营地址等信息。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应要求自然人网店完成实名认证与支付账户认证,并提供银行名称、账户及账号信息。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应对自然人姓名、自然人网店提现银行账户进行审核,确保两者信息保持一致。 其次,统一运营规则。《管理规范》为平台管理职能提供了更加精确和细致的指导。平台经营者可以对自然人网店进行检查监控,并记录和保存网店名称、访问渠道、入驻时间、信用评价记录等15项信息。对于交易额超过10万元的自然人网店,平台经营者应及时提醒其依法办理经营主体登记。此次《管理规范》还特别提出要建立健全自然人网店信用监管制度,明确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有权对自然人网店开展信用管理工作,对违规行为进行检测、处理和报告。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可据此建立信用正向激励机制。 再次,统一退出机制。此次《管理规范》,在退出环节细化落实法定信息公示要求,强调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电子商务法》并没有明确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的退出机制,但从相关规定看,电子商务经营者在退出经营前,应当在其网站或应用程序的首页显著位置,发布退出经营的公示信息。这一信息至少应当包括退出经营的原因、退出经营的日期、后续处理方式(如退款、售后服务等)以及联系方式等。履行退出经营的公示义务,有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统一数据报送标准。此次《管理规范》还明确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对自然人网店的信息记录保存要求,以及向市场监管部门报送数据的要求,有利于提升监管效能并保障消费者权益。 建议将《管理规范》提升为强制性国家标准 此次颁布的《管理规范》(MR/T 0001-2025),是一种行业标准,其是指在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行业标准根据性质可分为强制性与推荐性两类,其中《管理规范》属于后者,为自愿遵循的推荐性行业标准。标准中的强制性主要来源于强制性标准,法律引用标准、强制性标准引用标准和强制认证。 强制标准的强制性主要是根据《标准化实施条例》中第十八条所规定的8项要求,主要是涉及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法律引用标准是指在现行法律中援引该标准而具有强制性。如《消防法》第24条规定消防产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没有国家标准的,必须符合行业标准。消防产品的行业标准因《消防法》规定具有了强制性。强制性标准引用非强制标准,进而使得非强制标准具有了强制性,这种让被强制性标准获取强制性的方式是为了防止重复制定标准。因此,《管理规范》作为非强制性标准,既未列入《标准化实施条例》第十八条的范畴,亦未在《电子商务法》中被引用,故《管理规范》不对自然人网店施加强制性义务。 然而,在线下交易中,以盈利为目的的自然人经营活动,须依法完成市场主体登记;未经登记,不得以市场主体身份从事经营活动,除非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根据《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市场主体包括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及其分支机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及其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外国公司分支机构等。《电子商务法》并未强制要求自然人网店经营者注册为个体工商户,这在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线上与线下商事主体资格的不一致,尤其是自然人网店主体信息的缺失进一步影响了平台管理和法律责任的落实。 2015年,国务院就下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明确国家将整合简化强制性标准,逐步将现行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统一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在标准范围上,强制性国家标准将严格限制在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满足社会经济管理基本需求等领域。 目前,国家平等对待线上线下商务活动,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对于平台的管理属于“满足社会经济管理基本要求”的范畴,可以作强制性规定。《管理规范》作为强制性行业标准后,将解决不同平台管理规定不统一的问题,简化自然人网店入驻时的材料提交要求,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并为自然人网店提供权利救济、维权援助、信用正向激励等制度化支持,也将有助于自然人网店的健康规范发展。作为强制性标准,《管理规范》还将进一步明确平台责任边界,促使网络平台经营者依法履行对自然人网店的主体管理职责,引导其提升管理水平,合规经营,从而更好地维护网络交易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 【上海法治报】倪楠:《自然人网店管理规范》的突破与局限:https://mp.weixin.qq.com/s/yifsrbWcreuyBnv8EzprFA
2025-05-28这“白色宝藏”,你我共同守护 作者:《光明日报》( 2025年05月28日07版) 位于西藏昌都市境内的来古冰川。新华社发 位于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藏色岗日冰川冰塔林。新华社发 在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川,科考队员在攀爬冰川。新华社发 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川。新华社发 【聚焦冰川保护②】 编者按 冰川是地球淡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全球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的“白色宝藏”。然而,这美丽的“白色宝藏”正在消失。 冰川消融,是地球给全人类发送的“求救信号”。保护冰川,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让我们走近不同领域的冰川守护者,听听他们的故事,共话如何携手留住这片纯净的白色。 【一线讲述】 奋战野外,解开冰川谜团 讲述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研究员、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托木尔峰冰川与环境观测站站长韩海东 天山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现代冰川作用区之一。为了解这里冰川的变化机理、物理机制、水文效应等科学问题,国家先后资助了多个科研项目,2003年启动实施的国家重点基金项目“塔里木河流域冰川变化、趋势及对水资源变化的影响”就是其中之一。 托木尔峰山巢区地势挺拔、降水充沛,发育了636条山地冰川,总面积4090平方公里,其中我国境内的冰川面积达到2740平方公里。托木尔峰地区的冰川,对于塔里木盆地干旱绿洲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科其喀尔冰川是位于托木尔峰南麓的一条大型山谷冰川,也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冰川之一。第一次亲眼见到山谷间蜿蜒的巨量冰体,所有人都不禁折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深入乱石嶙峋的冰川表碛区、裂隙密布的冰川平衡线和雪深没顶的冰川积累区开展观测试验,积累了丰富科学数据的同时,也让我对于未知的好奇越发强烈。 冰川考察是一项艰苦的野外工作。初至科其喀尔冰川时,帐篷是大家的栖身之所,狂风雨雹相伴左右,我已记不清在表碛上跳过多少里乱石路、在冰河旁喝过多少瓶沙石水、在泥泞中挖过多少次越野车。不过,对冰川研究的热爱,让这些艰苦的经历,成了我生命的组成部分。 2003年以来,我分别就表碛下冰面消融的物理过程、冰川消融区冰崖分布的特点及消融机制、高时空分辨率冰川融水模拟、冰内储排水机制、春季冰川突发洪水灾害等课题进行细致研究,为冰川研究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今,随着科研深入开展和国家大力支持,冰川区的观测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2014年,我们建立了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托木尔峰冰川与环境观测站”,搭起了野外实验室与活动板房,野外条件大为改善。 远程网桥为观测站引入了互联网,覆盖冰川区的局域网为冰川变化监控和数据远程传输提供了便利,无人机测量、新型地质雷达扫描、冰内探测系统等技术和设备的更新为冰川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冰川的变化。 冰川是一种地貌类型,也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与其他可再生资源一样,冰川的存续、变化与它所处的环境和外界干扰息息相关。气候持续改变或者大规模的人为干预,会造成冰川的剧烈变化,甚至萎缩消亡。因此,冰川保护对于维护地球的自然环境、生态平衡、人类生活以及未来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对冰川的观测,就是为了揭示冰川与气候、人类活动之间的作用机制。这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的科研活动,需要有人冲锋在一线,十数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进行观测。 在科其喀尔冰川,我和我的同伴们,始终在坚持。 持续观测,积累宝贵数据 讲述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巧 这是我观测贡嘎山海螺沟冰川的第22个年头。1987年,成都山地所在海螺沟建立了观测站,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建站近40年来,我们搭建了整个贡嘎山区的生态、水文、气象与冰川观测网络,覆盖海螺沟、燕子沟、西坡贡巴冰川等一系列监测点位,持续观测该地区气候、生态和冰川融水等变化,为评估冰川动态变化、监测水文生态环境、预警自然灾难搭建良好的数据基础。 每年,我们都需要对冰川变化进行记录。现在,测量技术越来越先进,既可以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检测区域冰川整体状态,也可以通过无人机精细航测扫描对冰川消融区的局部状态进行三维重建。以前大量的冰川消融监测工作是在冰面上开展的,现在遥感技术和无人机技术为我们全方位监测冰川变化提供了更好的便利。2024年,我们在海螺沟冰川附近搭建无人机机场,用无人机采集照片,构建高分辨率冰川模型。 我们的观测结果显示,相对于过去多年20~30米/年的后退速度,2016年到2023年间贡嘎山海螺沟冰川的退缩速率竟然超过了50米/年,2022年至2024年更是超过150米/年。整个四川地区近30年来冰川总面积减少了近五分之一,一百余条小型冰川永远消失,这种消失近乎不可逆。 冰川消退,是对整个气候大环境变化的响应。四川地区横断山脉的冰川属于海洋型冰川,冰温接近零度,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加速了山地冰川的消融,加上横断山区的季风减弱降水减少,高海拔积雪补给越来越少,冰川物质积累量不足,造成了冰川持续性的物质亏损。 更加严重的是,由于冰川变化存在迟滞性,气温升高后冰川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产生面积或进退变化的响应,当前监测到的只是过去多年影响下的结果。而近年来愈加严重的气候变暖问题,已经为未来冰川消融埋下伏笔。未来几十年,冰川或许将面临持续的物质亏损。 冰川一旦开始减退,难以采用有效或经济的工程措施阻止其物质亏损变化趋势。对一些典型冰川,我们使用定期航测的方式进行三维全景模型构建,记录当前的状态,积累冰川变化对比研究资料,为更好预测冰川未来变化和应对其变化带来的影响提供参考。 保护冰川,需要每一个人参与。只有共同提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节约用水的意识,控制全球升温的幅度,累积点滴努力,才能汇聚成保护冰川的磅礴力量。 挑战极限,采集珍贵样品 讲述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副教授严威 我从事海洋微生物研究多年,足迹遍布东海、南海、西太平洋、东太平洋以及南极。 科考之路从来不平坦。面对台风和巨浪的洗礼,我们曾被风浪困在科考船上,随时可能被卷入深海;也曾在实验室里彻夜不眠,分析数据、记录样本。尽管如此,我们始终怀着对海洋的热爱和对科研事业的执着追求。极昼、狂风、大雪、强紫外辐射,在南极这片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的冰原上,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惊险。 2024年,我作为南极半岛综合科学考察联合科考队微生物组组长,带领团队系统开展了南设得兰群岛—南极半岛的海洋微生物生态调查。每一次登岛都意味着一次考验—— 在詹姆斯罗斯岛,我们溯溪而上,攀登雪山,直到冰川的尽头,采集珍贵的样品。每人背负40公斤的重担,我们拼尽全力,争分夺秒,为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带回每一份数据。徒步返回的路途异常艰辛,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的疲惫逐渐显现,直到回到岸边,我才意识到双手已勒出了血印,双腿在不停地颤抖。每一步都是对极限的挑战,而每一份样品都是我们不愿放弃的宝贵财富。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科学探索不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极限的挑战。 在迪维勒岛的采样过程中,狂风骤起,海浪瞬间高达几米,几乎要将我们吞噬。采样完成后,狂风呼啸,刺骨的海水从我们的脖子灌入,橡皮艇在巨浪中挣扎,我们相互鼓励、紧密合作,最终安全地回到了科考船。 尽管环境严酷、条件艰苦,但我们从未退缩。每一次挑战都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最终,我们成功收集了大量珍贵样品和数据,为评估南极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南极不仅是极端环境下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更是微生物世界的奇妙殿堂。在这里,隐藏着许多难以想象的微小生命,它们以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适应能力,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繁衍。通过采集、过滤和浓缩南极海水样本,我们成功提取了丰富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虽然难以培养、生长条件极为苛刻,却蕴藏着许多与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息息相关的秘密。我始终坚信,研究南极微生物不仅仅是科学的需求,更是对地球生态的守护。希望通过这些研究,为未来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站在科考船的甲板上,望着茫茫南极冰原,我深知:每一毫升海水里都藏着改变气候的因子。我们将继续解码海洋微生物的生态语言,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完善立法,提供法治力量 讲述人:西北政法大学环境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丁岩林 2022年,我首次深入新疆帕米尔高原的慕士塔格冰川区。站在海拔4800多米的克拉牙依拉克冰川前,冰塔林在阳光下折射出冷冽的蓝光。向导指着冰芯剖面说:“这里每米冰层都封存着百年气候密码,近20年年均退缩1.2米至1.8米。”那一刻,我意识到冰川保护不仅是科学课题,更是法律责任。 返程后,我系统梳理了我国冰川保护法律框架,发现环境保护法、水法等仅对水资源进行笼统保护,冰川作为独立生态系统的法律地位尚未明确。这成为我投身相关立法研究的起点。 2023年9月1日,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正式实施,其中第20条明确规定:“青藏高原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大型冰帽冰川、小规模冰川群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对重要雪山冰川实施封禁保护,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人为扰动。” 作为环境法学的教学科研人员,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立法调研期间,我曾就冰川保护专项条款提供咨询建议。在草案讨论中,针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平衡”的争议焦点,我们以祁连山冰川生态价值论证为例,通过展示冰川消融速率(近50年平均退缩速率达5米/年)与水资源依存度(年融水量约相当于北京密云水库库容)的量化关联,最终推动立法确立冰川独立保护地位。 我还深度参与了青海省的生态环境地方立法工作,特别关注冰川的法律保护。《青海省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第29条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雪山冰川冻土保护制度,加强对雪山冰川冻土的监测预警和系统保护。2023年施行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条例》在第二章“生态保护与利用”中设立雪山冰川冻土保护条款,要求严格管控冰川区生产经营活动,禁止破坏性开发,这些条款将国家立法转化为地方行动指南。 当前,我们对于冰川保护重点完善以下三项机制:首先是生态保护补偿精准化,从单一资金补偿升级为“水质保障+产业合作+人才交流”的综合性补偿框架,推动冰川保护从“被动输血”转向“主动造血”;其次是科技监管立体化,构建“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天空地监测网,打造“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网络;再次是气候适应工程化,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框架下,制定冰川保护区韧性提升方案。 法治与科技协同治理,已显成效——2024年,青海岗什卡冰川退缩速率从年均11.5米降至9.2米,祁连山区域冰川整体退缩速率同比降低12%。这让我们坚信:法律能够转化成为守护冰川的硬核力量。 在慕士塔格峰的自动监测站内,看着实时传回的冰川数据,我仿佛听见冰层的低语。它们不再是沉默着消逝的客体,而是法治守护下有据可依的生态坐标。 这条路漫长而艰辛,我们终将以法律之名,为后代留住这片纯净。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张胜、陈海波、赵明昊、靳昊、孙金行、李洁、张哲浩本报通讯员刘兵瑶、刘祎涵) 【光明日报】这“白色宝藏”,你我共同守护——丁岩林:完善立法,提供法治力量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5-05/28/nw.D110000gmrb_20250528_1-07.htm
2025-05-28近日,来自意大利、俄罗斯、墨西哥、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中国同行共聚西安,围绕“一带一路”上的创业与可持续发展开展学术交流。 【丝路新周刊】多国专家齐聚西安 共探 “一带一路”沿线营商环境与法律纠纷解决 https://qidian.sxtvs.com/timing/share/content/10614697?1751380899693=
Since 1999, a Philippine military vessel built during World War II has been grounded at the Ren'ai Jiao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hina says that by doing so, the Philippines gravely violated China's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What is the vessel? And why it is there? CGTN reporter Zheng Yibing explains. 【中国国际电视台】我校潘俊武教授接受CGTN采访 解析仁爱礁争端法律实质 https://news.cgtn.com/news/2025-06-19/Dark-side-of-the-grounded-Philippine-ship-1EkvduLK8j6/p.html
近年来,西北政法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思想引领、优化体系建设、细化帮扶助困、深化育人成效,构建“四化四力”助学护航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为全面提升资助育人实效赋能助力。 西北政法大学优秀学生颁奖典礼、奖学金答辩会、名师午餐会、资助育人研学活动现场 ——强化思想引领,激励学生自强不息。一是价值引领强信念。充分发挥陕西丰厚红色文化资源和学校红色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定期组织“赓续红色血脉 践行初心使命”资助育人研学活动,组织受助学生赴延安革命纪念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博物馆等地开展现场教学,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红色血脉自觉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二是名师引领强导向。开展“名师午餐会”活动,老师在轻松愉悦的午餐氛围中针对学生的学术问题答疑解惑,分享个人成长阅历和人生经验,在深入的思想碰撞中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拨开迷雾,启迪青年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发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三是榜样引领强目标。组织学生观看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青春榜样说”优秀事迹报告会,汲取奋进力量;连续多年举办“初心如磐 奋楫笃行”优秀学生颁奖典礼,宣传和表彰国家、学校和社会奖学金获得者;组织“闪耀西法大”满天星奖学金答辩会,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引领力和示范力,激励广大青年学生的上进心和进取心。 西北政法大学召开学生资助工作会,向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家庭邮寄喜报 ——优化体系建设,保障学生有“困”必助。一是优化制度有依据。先后出台或修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办法》《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临时困难补助管理办法》等文件,促进学生资助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规范各类奖、助学金评审流程,确保各项资助政策落到实处。二是优化机制有保障。全校上下形成党委书记、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统筹协调,学工、教务、就业、财务、校友办等部门协同配合的资助育人机制。各部门将资助育人工作深度融入业务工作,将各自教育管理服务优势转化为资助育人效能。三是优化联动有成效。学校坚持开展暑期学生家庭走访活动,走访队伍向学生和家长介绍国家及学校的各项资助政策,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耐心解答家长对于学生教育和就业方面的困惑;向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家庭寄送喜报,健全家校共育机制。 西北政法大学开通新生入学“绿色通道”,举办就业指导专题讲座、诚信教育主题班会 ——细化帮扶助困,做到学生有“需”必应。一是提升政策知晓度。早宣传早资助,保障入学无忧。学校将政策宣传前置,寄送录取通知书时一同寄送资助政策简介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通过新生家庭经济情况调研,结合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等平台数据,及时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开展精准帮扶措施,如学费减免、新生补贴等,确保应助尽助。假期开通网络、电话两条政策咨询专线,畅通咨询渠道。入学报到现场设立“绿色通道”办理点,提供暖心服务,助力学生入学不愁,并及时收集国家助学贷款回执,解答生源地贷款相关咨询,提供资助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保驾护航。二是提升活动参与度。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不同类型活动,例如针对大一学生,积极探索“资助+心理”双重育人模式,开设“心灵力量”“阳光生活”等系列活动,帮助学生迅速适应学校、了解学校生活,鼓励困难学生阳光自信,全面发展。三是提升帮扶贴合度。多措并举,有针对性开展帮扶工作。例如针对大四学生,注重培养其就业竞争能力,通过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个性化职业目标设计训练营、“简历问诊”团辅活动等,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求职过程中的困难。 西北政法大学开展勤工助学岗位技能培训、劳动教育岗位体验活动、“繁星·赋能计划”学生资助对象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系列项目、“品长安文化”资助育人学习打卡活动 ——深化育人实效,打造学生实践平台。一是设置实训岗位。结合学生专业背景及工作需求,在校内探索设立百余个凸显专业技能的勤工助学岗位,将“资助育人”和“实践育人”相融合,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创新培育模式。搭建“勤学堂”“勤分享”等综合能力提升平台,根据勤工助学岗位要求开设技能培训,如办公礼仪、会议摄影技巧等技能培训,指导学生练习掌握岗位所匹配的技能;开展“平凡的一天”劳动教育岗位体验活动,并召开“勤分享”座谈会,引导学生以劳动为荣,促进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成长。三是打造育人品牌。设立“繁星·赋能计划”学生资助对象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系列项目,开设国画、羽毛球等课程,帮助学生锻炼综合能力;开展“品长安文化”资助育人学习打卡活动,资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探访文化古迹、参访博物馆、探寻民俗文化,帮助学生在享受资助政策、减轻经济压力的同时,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实习编辑:刘晓雯 责任编辑:祝越 审核:刁巧燕) 【陕西省教育厅】西北政法大学推进资助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https://jyt.shaanxi.gov.cn/index/dsyw/202507/t20250705_3539850.html
7月3日,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李明远到西北政法大学调研。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赵万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虞浩桂参加调研。 李明远一行先后来到西北政法大学校史馆、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人权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中心等地,认真听取工作介绍,与相关人员深入交流,详细了解学校历史沿革、科研平台建设以及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和统战工作情况。他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全校党员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更加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奋斗目标和重大决策,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李明远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有力破解重点难点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为陕西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要扎实做好高校统战工作,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统战成员作用发挥机制建设等工作,最大限度激发广大知识分子的创业热情、创新勇气、创造活力。要充分发挥国家级科研平台作用,加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理论、民族团结进步法治保障、国际人权话语竞争等方面的研究,形成更多理论性、创新性成果,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秦统战】李明远到西北政法大学调研:https://mp.weixin.qq.com/s/waL5yRGhs63Lp0PK0Mjp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