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成功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层论坛”

西北政法大学 2012年11月13日

      根据省社科联、省科协关于“学术金秋”活动的安排部署,我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联合陕西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于10月27日在雁塔校区举办了“2012年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层论坛”,来自全省有关高校、党校的6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这一论坛,我校刘进田教授等七位专家学者做了专题报告,交流和研讨了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取得的前沿成果。论坛由陕西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理事长、我校张鸿骊教授主持。

      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凝炼问题,有些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观点纷争。西北政法大学刘进田教授在《富裕、公正、民主、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报告中提出,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圆点内核,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的价值内容就是富裕、公正、民主、自由;从核心价值观的纵向源流看,贯穿于孙中山三民主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和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连续性重大社会理论中核心价值观的是富裕、公正、民主、自由;从核心价值观的横向社会基础及其价值特征看,富裕、公正、民主、自由是现代社会、政治国家制度、多元社会思潮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价值,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最大价值共识。据此他主张,富裕、公正、民主、自由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中华文化如何复兴,见仁见智,专家学者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思路和建议。西北大学许门友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事关一国的兴衰成败。他在中外与古今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比较中,提出苏联亡党亡国及中国近代落后挨打都与文化软实力不强有着极大的关系;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亦表明,文化不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很多矛盾和问题。因此提出要大力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且必须以核心价值体系凝聚人心,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陕西师范大学马启民教授的报告,回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0余年的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并从多个方面概括了它的历史演进的特征:第一,从理论演进的过程看,它按照一定的实践关连、序列规则、逻辑联系,是围绕着同一理论主题不断展开和丰富的序列;第二,从理论演化的内容看,它的升级递进是与理论赖以存在的客观事物的发展相联系的,它反映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展开的实际状况,反映出社会进入新的阶段层次的状态,也反映出世界的变化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互动层次上的深化;第三,从理论演进间的相互关系看,体现了理论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党的三大理论成果所揭示的基本问题、基本命题具有整体性,但也包涵了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的现实性、具体性、历史性的个别命题;第四,从理论演进的主体特征来看,理论演进由理论创新主体一代一代人接替完成,它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主体具有群体性、代际性的特征,等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时间维度和历史维度,究竟从哪个维度理解这一问题才更有实践价值呢?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吴永副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观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在中国特定的历史阶段并且只有在具化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时才具有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维度尽管也有时间指向性,但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间向度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具有不可知性,它所参照的是“过去”,指向的是“未来”;而前者则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参照,指向的是“现在”,因而具有可知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维度中,其同时具有双重功能:既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有价值,又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有价值;既肯定了中国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又否定了中国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性。据此,他提出只要现实没有跳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维度,中国就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结合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和社会养老的现实问题,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王立剑在报告中指出:世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演进一般三阶段,即制度诞生期(新制度提供了从无到有的保障福利,故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普遍认同)─制度成长期(不同群体享受保障待遇的不公平性凸显,制度建设旨在提高全体保障对象的福利待遇)─制度成熟期(福利的提升与社保支出的刚性特征,出现资金收支的缺口)。目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处于从制度诞生期向制度成长期转变的过程。随着人均社会保障支付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巨额社会保障资金收支缺口所引发的社会保障制度财务不可持续性危机,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重大难题。为此,他提出防范社会保障制度财务不可持续性危机的一些有效路径。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等问题是理论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为什么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会是这样的定位,又为什么是长期的呢?长安大学刘强教授以《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定位问题的理论反思》为题的报告中提出,改革开放前29年我们党所犯的两次大的“左”错误,就表现为经济上急于求成、政治上急于求纯、社会发展上急于过渡,而最根本的是对社会主义如何认识,即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针对近几年来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认为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的大方向、恢复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等否定改革的言论,他认为仍然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他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及其长期性的问题。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刘建伟在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保护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为题的报告中指出,尽管在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生态问题并不像今天这样的突出,但是马克思还是见微知著、富有前瞻性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形成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协调、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相统一的生态保护思想。他从马克思主义生态保护思想的逻辑起点出发,从自然生产力理论、物质代谢理论、生态再生产理论和资本理论几个方面,谈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保护思想的基本视角,并针对中国的现实阐释了这些理论的现实解释力,这里包括:扩大生产力概念的范畴,完善评价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准;坚持人口再生产、经济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的统一,实现生态补偿和生态重建;推动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向循环经济的转变,发展静脉产业;把握资本的本质和运营规律,客观地认识今天的生态危机,等。

      在每位学者报告之后,与会者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提问、讨论。论坛上有些观点尚属在学界第一次提出,有些观点已引起参会人员的极大关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