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宁教授参加西安市贯彻落实胡锦涛“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重要思想座谈会

nwupl.edu.cn 2007年03月28日

2007年3月28日,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了贯彻落实胡锦涛“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重要思想座谈会。西安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岳少锋、西安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颖科、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石英、陕西省委党校副校长郑志飙等共14名领导和专家参加了座谈会。西北政法大学李永宁教授应邀参加了会议,并作了题为《“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思想的重要意义》的发言。会议集中讨论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重要讲话的科学内涵、重要意义,“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与提高执政能力的关系,以及西安市如何贯彻落实“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重要讲话精神,推进西安市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等问题。座谈会主要观点将于4月4日的《陕西日报》刊登。

(法学研究所)

附:

“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思想的重要意义

李永宁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3月7日在看望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的全国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重要思想。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科学内涵

“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关键是共建、共享,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建”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式,是把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统一起来,是指所有社会主体都可以公平的参与到和谐社会建设中来,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积极因素,都能各尽所能的发挥其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种经济组织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完成着和谐社会统一目标下的各自的社会角色。“共享”是和谐社会建设成果的享有方式,是指和谐社会的建设成果应由全体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消除各种利益藩篱和不公正的利益分配原则,使人人都能平等的享受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果。“共享”包含两个层次、两个方面的内容。两个层次是:一是在共同参与中享受利益,在机会均等的原则下,按各参与者的实际贡献取得利益,真正实现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二是在社会再分配的意义上,和谐社会的建设成果应在全体社会成员中进行公平分配,不管是工人、农民或者其他社会群体,不能因为其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差异而有所区别。而且从社会调节的意义上,社会应该更多关注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众的生活,保障这些社会群体能充分享受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果。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一是“共享”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成果;二是“共享” 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成果。“共享”是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一,不能只重视物质成果的共享,片面强调经济利益,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特别是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越来越多的民主权利,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

二、“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是我党治国理论的重大发展

早在抗日战争胜利之时,毛泽东在1945年8月13日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演说中,就提出了“自力更生”的原则。他说:“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我们并不孤立,全世界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国家和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但是我们强调自力更生,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一切中外反动派。”从此“自力更生”就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行动指南。逐步演变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或“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等原则。新中国的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成功研制“两弹一星”都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实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可以看成是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主要方略。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理论。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邓小平指出,“先富后富”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要 “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邓小平还指出,要采取切实措施,防止两极分化。譬如邓小平指出“对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钱来办教育、修路”等。实践证明,先富带后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这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
在共同富裕理论指导下,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处理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问题上,又衍生出了一些新的问题。突出的问题是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比较严重,贫富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如何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同富裕问题,就成为我们在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新问题。正是面对这一问题,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目的就是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缓和由贫富分化引起的社会矛盾,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历了上述两个阶段的发展以后,达到和谐社会的新高度。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很多具体的方法和手段,“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应该是所有方法和手段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新时期、新阶段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我党治国理论的补充和完善,是对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的重大发展。

三、“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正义、平衡、理性和法制的社会。正义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合理配置,是一种不存在利益冲突的社会关系。但和谐社会并不是要保障和实现一种绝对的正义,即人人利益平等的平均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对不同的利益矛盾与冲突进行不断调整,从而实现一种利益平衡的社会控制状态。对于和谐社会,不论是正义的价值,还是平衡的目标,都离不开社会理性。理性就是徇着规则,如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去实现和满足自己的利益,而不是非理性、非道德的去实现自己的利益。和谐社会还是法治的社会,是以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基本法律价值为内容和目标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法制原则遵循的是依法治国、依法规范个人行为、依法实现个人利益的基本准则。
如何实现和谐社会的上述基本功能和特征,显然依靠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单纯市场经济原则是很难达到的,如某经济学家最近提出的春运期间没有上调铁路票价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言论就是没有充分注意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把市场经济规律绝对化了的一种表现。所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不能采取传统的手段,也不能使用单纯的市场经济手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 “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原则。
就“共建”和谐社会的意义而言,我国在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的今天,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关注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对人民群众公平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形式和权利加以合理保障。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1)大量流动人口公平参与当地经济社会建设的问题。伴随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必然引起人口的进一步流动,如何保障人口的自由流动以及流动人口公平的、不受歧视的参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建设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这是市场化的一个必然结果,但如果不能确保流动人口的公平参与权,或者人为的设置人口流动的障碍,不合理的限制流动人口的工作机会,也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对立情绪,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正常进行。(2)市场化初期的国有企业改制,对于推进市场经济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原来国有企业的大量下岗人员承担了必要的改革代价,这些人员是否已经完全融入和谐社会的建设中,需要更多的关注这一群体人员的劳动权利问题,通过妥善的安排解决其再就业问题,应该是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主要着眼点之一。(3)工业化的两面性既表现为可以增加就业,但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增加了一定的就业压力,大量新增劳动力如何就业,以及在高校扩招后毕业的学生如何顺利实现就业等问题,都是我们目前面临的紧迫而现实的问题,不能因为市场经济的要素自由流动机制就放任这些新增人口的就业问题单纯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必须以适当方式保障与促进这些人能积极参与到和谐社会建设中来。所以,“共建”在目前就有了特别的意义,是确保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就“共享”和谐社会的成果而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但人们从这种发展中所取得的成果显然存在很大的差别,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两极分化问题开始突出,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发展成果的享有还存在很大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1)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长期的高增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但同期人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缓慢,吉尼系数远远超出了国际公认0.4的警戒线,反映我国经济增长的好处大量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程度还不高,这是造成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必须改变这种情况,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维护社会稳定。(2)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主要表现在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明显拉大上。以东西部各省份平均的城镇人均收入之比来比较,1980年东部是西部的1.3倍,2004年东部是西部的1.5倍。城乡人均收入之比,1980年是1.2倍,2004年是1.9倍。此外,行业、单位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不断拉大。收入差距的扩大反映经济发展的成果在不同地区,在城乡之间存在很大区别。(3)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程度也存在很大区别。特别表现在城乡之间,农村的教育、医疗落后,农民的社会保障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社会发展的成果极少为农民所享受,农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空间很大。(4)其他精神成果的“共享”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如文化、体育、娱乐等方面,先进的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均集中于城市地区,广大农村、农民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未能比较好的结合精神文化事业的发展,因地制宜的解决农村、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对于整体推进和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质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必须通过共享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果,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最大限度促进全体人民福利的共同提高,让人民安居乐业。

四、结论

贯彻和落实“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重要思想,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标,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共建、共享的科学内涵和要求渗透在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中,落实在各项工作中,体现在党员干部的行为中,通过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适应共建、共享的要求,推动和谐社会发展,最终实现民族富强、国家昌盛的宏伟目标。


发言人:西北政法大学法学研究所
2007年3月28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