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日报》2005年12月6日讯 12月3日,西北政法学院基建处与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检察院预防科共建的“预防职务犯罪联络点”正式挂牌成立。 建立该联络点目的是为了增强基建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预防失职、渎职和其他犯罪行为的发生,实现建设优良工程、保护基建干部的双重目标。 联络点成立后,检察院预防科的同志一方面将定期给学院基建干部上警示教育课,做到警钟长鸣;另一方面,将在工程招标、合同签订、变更签证、竣工结算等具体环节上予以监督和指导;同时还将共同探讨工程建设中预防职务犯罪新途径和新问题。 据悉,大专院校与检察院携手共建预防职务犯罪联络点,在西安市目前还是第一家。
2005-12-13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我院83级校友张会中(前排左二)受到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铁路公安战线上的“任长霞式公安局长”——记郑州铁路公安处处长、党委书记张会中 2005年8月25日,第七届全国公安保卫战线英模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郑州铁路公安处处长、党委书记张会中同志在此次表彰大会上被授予“任长霞式公安局长”荣誉称号,并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受到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张会中1987年于西北政法学院毕业后加入公安队伍,从警18年来,他从一名基层的普通民警逐渐成长为优秀的指挥员。2003年,张会中被任命为郑州铁路公安处处长,2004年被任命处长兼党委书记。任职以来,他怀着对党和公安事业的忠诚,勇于开拓创新,努力追求卓越,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公安处制定了“一年夯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创全路一流,进全国前列”的奋斗目标。他坚持用科学发展的观念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干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教育培训模式、装备保障等多方面实施改革,大刀阔斧地铲除制约发展的障碍,使公安处的整体工作快速走上新的发展轨道。在他的带领下,2003年郑州铁路公安处被铁道部公安局授予全路公安抗“非典”先进集体并荣立建处以来第一个集体二等功;2004年,被铁道、公安两部命名为全国铁路追逃工作先进单位,并囊获郑州铁路公安局先进公安处、刑侦工作优胜公安处、站车缉逃突出贡献公安处三项荣誉。处领导班子连续两年被命名为“标杆六好班子”,处党委连续三年被命名为“先进党委”。2005年,郑州铁路公安处被铁道部授予全路优秀公安处。 张会中自觉地把权力置于党委一班人和民警的监督之下,廉洁奉公,敬业勤政。他把“领导干部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队伍”作为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与广大干部民警保持着真诚纯洁的同志关系。他每年走访一遍55个基层所队和84个驻站点,先后6次到公安处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驻站点、客车上当班值勤,为基层民警解决无数困难和问题,赢得了全处干部民警的衷心敬佩。张会中先后两次荣立个人二等功,2005年被铁道部授予“全路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郑州铁路局评为“全局五大廉正公仆”。 撰 文 / 仪宏斌 李 勇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2005-10-27本报讯 (赵玎玎王鸣琦)省委作出向优秀共产党员徐精彩学习的决定后,西北政法学院校党委立即下发《关于在全院开展向优秀共产党员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徐精彩同志学习的决定》,迅速在全院党员中开展了“争做徐精彩式的共产党员”大讨论。 西北政法学院校党委认为,以优秀共产党员知识分子徐精彩同志为先进典型,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能起到凝聚人心、增强战斗力的作用,也更加坚定广大师生把学院建设成现代化的一流政法大学的信心。学院党委要求,要以徐精彩同志为榜样,找差距、挖不足,结合教学、科研、管理岗位实际,明确各岗位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树立当代共产党员知识分子先进性典范。师生们学习了徐精彩同志的事迹后纷纷表示,徐精彩严谨教学、注重实践、力求创新的优秀品质值得每一个知识分子学习。
2005-10-26据《陕西日报》2005年8月16日报道(记者 李杰) 近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六次全国律师代表大会上,我省金镝律师事务所律师羿克,被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授予“全国优秀律师”。 羿克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并获西安交大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学位,1995年从事律师执业。他先后成功处理了数百件国内及涉外大型民商事诉讼案和非诉讼事务,为国内外企业挽回经济损失达亿元。此次他所在的陕西金镝律师事务所同时荣获“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称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羿克个人简介 羿克,1969年8月26日出生,湖北沙市人。西北政法学院法学学士,西安交通大学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陕西金镝律师事务所律师。一九九五年开始执业,先后成功处理了数百件国内和涉外大型民商事诉讼案件及非诉讼法律事务,为内外资企业挽回经济损失数亿元;其认真学习、勤于总结,先后发表商事和涉外法律文章几十篇;其勤于思考,锐意进取,在BOT、MBO和金融衍生工具及企业融资等领域成功拓展了数个法律服务市场。先后被评为“西安市优秀律师”、“人民群众满意的律师”和 “十佳律师”。
2005-08-17有关负责人说:“招生简章上的印章应该是假的。”记者王健实习生张丹丹摄 本报讯(记者王彬实习生柳志强)目前,正是各个高校进行录取、招生的关键时期,而一些不法分子也利用家长、学生急于求学的心理,以各类欺骗手段蒙蔽学生,借此招收生源,从中牟取钱财。7月6日、7日,记者通过对所谓的“西北政法学院全日制教学班”的调查,彻底戳穿了一场骗局。 省教育厅:普通高校早已停招自考生 今年高考期间,曾有人在我市郊县的一些考点散发一份“西北政法学院全日制教学班”的招生简章。近日,甘肃、河南的考生家长也给本报热线打电话并将招生简章寄到本报,反映这个教学班在当地招生的情况,希望记者能调查其真伪。记者看到,在这份招生简章上盖有“西北政法学院信息与网络中心”的公章,报名地点也在西北政法学院院内,开办的是全日制自考班。更为严重的是,简章上所选用照片上的学生,竟然身着警服。 记者与省教育厅社管处取得联系,很快得到明确答复,主管部门早已发文规定,从2004年起,各普通高校停止招收自考生,终止此类办学活动。同时,记者从省教育厅公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学院名单上查阅,也没有发现这个“西北政法学院信息与网络中心”的名字。随后,记者以学生家长的身份,与招生简章上的一位联系人芦老师取得联系,他反复强调,是代表西北政法学院招生,而且招收的是自考生。他表示目前自己正在河南进行招生。 西北政法学院:不排除学院内部有人造假 7月7日下午,记者在西北政法学院核实情况。学院的党政办主任、教务处处长先后接受记者采访。看到记者提供的所谓“招生简章”后,均表示很吃惊,他们说,这肯定是一个赝品教学班,因为信息与网络中心作为学院的一个所属部门,根本没有权利对外招生。学院领导又迅速找来中心负责人淡战平进行核实,他看到简章后也立刻予以否认,并拿出中心的公章。可以看出,在真公章的比对下,简章上的公章明显是假的。但报名地点写明在学院内的信息与网络中心,监督举报电话也是学院的一个内部电话,通讯地址写明的221号信箱也属于西北政法学院。院方对此解释,此事不排除是学院个别教师或退休人员所为,他们打着学院的招牌,在外哄骗学生和家长。院方表示,一方面将从内部进行调查,查出造假者,另一方面将向公安部门举报,打击这些诈骗钱财的不法分子。
2005-07-08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中美首届法制报道高级研讨班会场(新闻传播学院提供照片) 本报讯 (记者 焦永兴)5月28日,由西北政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和InternewsNetwork(国际新闻发展组织)联合主办的首届中美法制报道高级研讨班在西安举行。研讨班的主题为:“法制报道——媒体在加强依法治国中的作用”,涉及媒体在司法审判中的监督作用、舆论与媒体责任、传媒法制法规以及新闻道德、法制报道等方面。这次培训是国内高校同国际知名媒体在法制报道领域的首次合作。 出席这次高级研讨班开学典礼的有西北政法学院党委副书记高霄、西北政法学院副院长贾宇、英特新闻全球总裁DavidHoffman、英特新闻东北亚地区总裁IvanSigal、陕西电视台副台长张书省等。陕西日报总编辑杜耀峰在开学典礼上发表了“道德是最高法律,法律是最低道德”的演讲。会议邀请英国广播公司(BBC)资深记者TonyCheng、英特新闻中国区主任TomKellogg,以及西北政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慕明春、副院长王俊荣等多位国内外法制报道资深教授及专家学者参与讲授。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民主与法制》、《中国检察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和本报等知名媒体的从业人员应邀参加学习。 英特新闻是1982年成立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非赢利组织。它是国际英特新闻的创立成员之一,国际英特新闻的成员现分布于全世界的47个国家。
2005-05-30今年5月西北政法学院校园,有三场先进事迹报告会吸引了全院同学的关注和讨论。这次报告会的主角不是专家学者,不是英雄模范,而是代表西北政法学院参加“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辩论赛的7位在校学生。他们向同学们讲述了如何与带队指导老师一起团结拼搏,战胜北京大学等名校辩论队,最终荣获团体亚军的经历。报告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优秀的个人素质、强烈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同学们中间引起了热烈反响。据学校有关老师介绍,这三场报告会只是西北政法学院正在开展的“红五月”系列活动的一个片断。 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以政法为特色的高校,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政治法律人才,学校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每一个大学生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引导,是西北政法学院长期以来开展学生活动所形成并坚持的理念。学校的目标是要让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弘扬正气、提高文化素养。每年一度的红五月校园文化艺术节已经在学校形成品牌。今年红五月校园文化艺术节的主题是“弘扬民族精神,肩负历史使命”。 在红五月活动中,学院的58名大学生走进省戒毒劳教所,和百余名少年教养人员面对面进行真诚交流。学校老师介绍说,政法学院的学生开展这样的帮教活动一茬茬已经接续了10多年。参加帮教的学生说,通过与少年劳教人员的对话,不仅帮助了这些失足的朋友,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更加发奋学习。与帮教活动一样,学校的法律服务中心坚持开展20多年的法律援助活动,不仅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评价,而且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在其中得到坚实的锻炼,成为国家法制建设的栋梁之材。现在,“宪法日”、“消费者权益日”、“世界知识产权日”等义务宣传咨询和调研活动中都少不了政法学子的身影,并且这些活动已成为西北政法学院学生们固定的教学实践内容。 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是西北政法学院的学生们特有的精神风尚。前不久,该院王吉春同学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成功挽救了北京一名年轻解放军战士的生命。在赴京捐献前学院为他举行的欢送会上,这位“爱心大使”说:“参与公益事业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和谐社会就是爱心社会,以后我还会继续奉献自己的爱心,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自己的力量。” 这一段时间以来,走进西北政法学院,校园内各类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有“爱国主义征文”、“大合唱比赛”、“卡拉OK大赛”、“演讲赛”、“辩论赛”、“舞蹈大赛”、“书法篆刻和绘画比赛”、“摄影比赛”,也有别开生面的“戏剧小品大赛”、“厨艺大赛”、“手工艺比赛”,还有全面展示当代大学生素质和才能的“DV作品评选”、“主持人大赛”、“英语演讲比赛”、“健美操大赛”等项目。在大合唱比赛中,各系学生会都精心准备,在选曲、演唱、服装上下功夫,比士气,比团队合作,比创新。主持人大赛更多的是展现自我、挑战自我的机会,选手们有的风趣幽默,有的沉稳大方,有的机智敏捷,不同的风格之下却是同样的充满自信、青春激扬,尽显大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据悉,在刚刚结束的全省大学生主持人大赛中,学校陈鑫获得一等奖的荣誉;该校选送的《康定欢歌》夺得全省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比赛第一名。
2005-05-26本报讯 (记者 魏伟)由团省委、省教工委、省学联和陕西移动通信公司西安分公司联合举办的“动感地带杯”陕西省大学生主持人大赛14日下午在陕西师范大学落下帷幕。 据了解,本次大赛是我省第十六届“校园之春”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的系列活动之一。经过选手们的激烈比拼,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孙玉婷和西北政法学院的陈鑫获一等奖,另有3人和5人分获二等奖和三等奖,获奖的选手同时获得“动感地带”主持人称号。
2005-05-17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全国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师德标兵、西北政法学院师德标兵赵馥洁教授 相关报道:赵馥洁教授在庆祝2004年教师节暨表彰会上的发言 省社科联第三次代表大会经过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预定议程,3月31日在西安闭幕。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马中平出席并作重要讲话。 这次大会,全面总结了省社科第二次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成绩和经验,修订了社科联《章程》,正确分析了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认真学习了省委书记李建国在会议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对如何做好社科联工作,进一步繁荣发展陕西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大会选举产生了省社科联新一届领导班子。赵馥洁当选为社科联主席,薛保勤、胡煜、杨凡、杨尚勤、余华青、薛引娥、胡致本、江秀乐、张炜、席酉民当选为副主席,张岂之、汪应洛、何炼成被聘为名誉主席。 马中平首先代表省委向新当选的主席团成员和其他各位委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他们不辜负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信任和期望,为繁荣学术、服务陕西、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做出新贡献。接着,他就如何搞好社科联工作,进一步繁荣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做了重要讲话。 马中平指出,中央3号文件是新时期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要把学习中央3号文件与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刻领会哲学社会科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不断增强改革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牢固树立以我国特别是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的思想,坚持“三个着眼于”,实现“三个解放”,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推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 他说,社科联是党领导下的学术性人民团体,担负着联络、组织、协调和服务社会科学界的职责,是实现党对社会科学领导的一个重要组织,要在加强党和政府同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联系方面,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此,社科联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把自己的工作纳入党的全局工作之中,要从全党全国全省工作的大局出发,开展研究工作,组织学术交流。要通过各种途径,汇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真知灼见,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实现陕西“三步走”战略、构建和谐陕西服务。要努力把社科联办成有吸引力、有凝聚力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之家。要为理论研究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和环境。在理论研究中,要坚持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认真学习、民主讨论、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风气,提倡和鼓励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马中平强调,作为学术性人民团体,社科联要发挥优势,加强协调,积极组织开展学术研究活动,要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对重大课题开展联合攻关,进行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的研究。要贴近群众,面向社会,努力开展咨询服务和社会科学普及工作。 马中平最后指出,为了顺应变革,跟上时代步伐,社科联和各学会要切实搞好自身建设。他说,当前深入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举措。社科联要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发挥表率作用,要紧密联系我省社科界的实际,联系社科界党员思想和工作实际,紧密联系涉及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实际,切实加强社科联机关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制度建设,真正使社科联的每一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全心全意为社科界服务的理念,提高服务素质,做好各项工作。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白阿莹、刘斌、杨尚勤出席了会议。 省社科联新任主席赵馥洁简历 赵馥洁,1940年11月生,男,汉族,陕西富平人,1964年8月参加工作,196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教授。历任西北政法学院教师、教研室主任、西北政法学院党委副书记、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北政法学院哲学研究生组组长。兼任陕西省哲学学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司法行政系统英雄模范、全国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师德标兵。
2005-04-04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扬传统创辉煌 西北政法学院构建多科性高等院校 段兵 西北政法学院南校区教学大楼 西北政法学院是一所有着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高等学府。 她在抗日战争的硝烟烽火中诞生,从延安宝塔山下走来,历陕北公学、延安大学、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政法干部学校、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西安政法学院之演进,经六十多载风雨洗礼而弦歌未辍。 1937年7月,为造就成千上万的革命干部,满足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创办陕北公学,直属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领导。1937年到1939年两年间,陕北公学形成了“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校风,培养了6000多名抗战干部,吸收3000多人入党。毛泽东充满激情地说:“有陕公,中国就不会亡。” 1963年,西安政法学院更名为西北政法学院,由教育部和最高人民法院共同管理,以最高人民法院为主。在此期间,学院为国家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现任中宣部副部长高俊良就是69级的毕业生。1978年,国务院批准复办西北政法学院,归最高人民法院和陕西省领导,以最高人民法院为主,1980年划归司法部领导。2000年,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学院划转地方,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领导体制。 六十多年来,西北政法学院广大师生发扬‘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优良传统,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经发展成为占地1347亩,在校全日制本科生9580人、研究生1397人,共有22个本科专业,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3个校级研究机构、21个研究中心,法学特色鲜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商科、工科等四大门类协调发展,立足陕西、面向西北、服务全国的多科性普通高等院校。 进入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北政法学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0年7月25日,陕西省人民政府陕政发【2000】3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申报将西北政法学院办成西北政法大学。 这一新的奋斗目标令西北政法学院师生深受鼓舞。院党委认真研究后认为:西部大开发、高教大发展以及中央繁荣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决定为学院发展提供了极其难得的机遇。当前,西北政法学院必须振奋精神,发扬传统,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大力推动各项工作上台阶,争取早日实现学院发展的新跨越。 以法学为特色 多学科协调发展 多年来,西北政法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按照注重法学与相关社会科学交叉,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利用法学学科的优势和其它人文、社会学科以及商学、工学学科相互支撑,大力发展交叉学科,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力度,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院自身办学条件,积极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培养实践中短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北政法学院除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英语、行政管理、新闻学等6个本科专业外,又设置了哲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经济学、金融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治安学、侦察学、边防管理、刑事科学技术、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这22个本科专业覆盖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商学、工学四大学科门类。其中,社会科学门类的7个本科专业覆盖了4个一级学科,人文学科门类5个本科专业覆盖了3个一级学科,商学门类9个本科专业覆盖了4个一级学科;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涵盖了法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五大学科门类。除法学是西北地区的优势学科外,哲学、政治经济学从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由著名新闻教育学家何为先生创办的新闻系现在也取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学院完成了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转变,形成了以法学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富有特色的专业体系。 为了进一步加大学科建设的力度,西北政法学院从2001年起,每年投入专项经费100万元,用于重点学科建设。同时,学校还专门设立重点学科建设办公室,通过遴选学科带头人、提高学科梯队学历层次、加强整体科研攻关、加大经费投入等手段,推动刑法学、哲学、法理学等学科再次跃上新高度,具备了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基本条件;国际法、经济法、宪法与行政法学等学科迅速崛起;刑法学和法学理论学科先后被批准为司法部部级重点建设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10个学科被批准为陕西省重点建设学科,并形成了近60个相对稳定、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陕西省唯一的哲学重点学科。近五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70项,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78项。 吸纳优秀人才 汇聚学科队伍 西北政法学院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事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本着“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稳定骨干、引进高层”的方针,不断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深化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为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科研条件,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学院先后制定、实施了《西北政法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九五”规划》和《西北政法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十五”规划》,并通过人才引进、在职提高、岗前培训、改善待遇、严格考核等措施,重点做好引进、培养、提高和考核等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学院重点学科和学术梯队建设,西北政法学院还制定并实施了《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对来校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在配备学术助手、提供科研启动费、安家费、岗位津贴以及晋升职称等方面出台了倾斜政策。学院还采取人才柔性引进等措施,吸引国内著名学者来校从事阶段性工作。 在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的同时,西北政法学院还积极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学院不仅全额承担教师在职读博期间的全部学费,还在工资、津贴、晋职等方面制定特殊政策。现在,学院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78位教师中,已有28人获得博士学位并回校任教。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保证了西北政法学院教师队伍数量的稳定增长、结构的改善和教学科研能力的逐步提高。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710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407人,其中教授102人,副教授305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319人,占教师总数的45%;有12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3名教师被评为省部级优秀教师,90多名教授专家担任全国以及省级学术团体的会长、副会长和常务理事,形成了一支基本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结构趋于合理的、素质较高的、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发挥学科优势 注重育人质量 培养复合型人才 早在1996年,西北政法学院本科教学就曾在全国政法院校中被评为优秀。2001年,在国家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西北政法学院再次获得本科教学评估优秀的殊荣。 多年来,西北政法学院始终把教学作为学院经常性的重心工作。特别是通过1998年的“全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和2000年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会”,使全校师生在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学校定位、理清办学思路的基础上,形成了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扩大规模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共识。 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对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修订,形成了课程教学、科研训练和专业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各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了法与商、法与文、法与管理学科的结合;通过课程设置与学生跨专业选课,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彼此支持与互补;通过压缩总课时,加大选修课比例,给学生自学和实现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创造了条件。学院还积极开展教学评估,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将提高教学质量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使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加,用人单位也对西北政法学院的毕业生感到十分满意。 近年来,西北政法学院新建了10多项办学急需的工程,园林景观式的新校区已投入使用,校园网及其它教学、科研手段的现代化建设进展迅猛,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法学专业被陕西省政府评为“省级名牌专业”,“经济法学”课程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一所特色鲜明、综合实力雄厚的多科性高等院校正迎着新世纪的朝阳谱写着新的辉煌! 北校区图书馆 南校区图书馆 校园一角
2005-03-257月16日,港澳青年学子参观西北政法大学校史馆,聆听西北政法大学发展史。袁大维 摄 本报记者姜争民通讯员杨勃陈梦琦 7月14日,2025年“港澳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周”在京举行开幕式。本次交流周活动由中国法学会主办,中国法学学术交流中心、澳门特区政府法务局、西安市法学会承办,来自香港、澳门的法学院系学生和青年律师,在北京和西安两地参加法律相关活动。 7月16日,古城西安烈日炎炎,近百名港澳与内地学界大咖、青年学子齐聚西北政法大学,在校长范九利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与阵阵掌声中,开启了2025年“港澳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周”活动的西安之旅。 在西北政法大学校史馆与博物馆,港澳学子们在讲解员的生动讲述中,触摸着西北政法大学80余年的办学脉络,从红色法治基因到现代法学教育成果,深厚的历史底蕴让不少人发出感慨。“踏入校园就被这份厚重打动,校史里藏着中国法治发展的缩影。”香港大学学生张俊乐说。 在西北政法大学诚意楼,五间配备先进设备的智慧教室,成为此次交流的重点场域。大家围绕涉外法治、检察协作、宪法学体系、法学教育对比、人才培养五大议题,展开了一场场高密度的思想对话。每个小组由1名专业教师引导15名学生,从议题背景解析到观点自由交流,学术氛围浓烈而鲜活。 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议题组,国际法学院讲师、中国低空经济法治研究院副院长刘静深入剖析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并分享了西北政法大学与港澳高校在此领域的经验与创新。 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副院长谭堃聚焦“检察公益诉讼的区际协作”,从实践难题到解决方案,为三地法律合作提供了新思路。“第一次来西北政法大学,就被这里的专业打动。”澳门科技大学学生朱慧欣坦言,此前对“检察公益诉讼区际协作”知之甚少,经老师结合案例的通俗讲解,不仅厘清了概念,更对西北政法大学的教学实力印象深刻。她笑着补充:“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西安,历史底蕴太迷人,让我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千年古都西安的印象。” 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院长井凯笛在宪法学与行政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分享中,强调了本土法学理论的重要性。其研究成果让张俊乐深受启发:“老师对宪法体系的解读,帮我打通了很多之前模糊的认知,原来法理背后藏着这么深的文化逻辑。” “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发展路径对比”议题前,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贺小丽用翔实的数据与案例,解析了内地与港澳在法学教育模式、职业资格体系上的异同。香港中文大学学生洪籽晴听得格外专注:“老师用半小时拆解两地教育差异,从课程设置到职业选择,全是我们关心的细节。同学间的讨论更有意思,不同视角碰撞出好多新想法。”她坦言,一个小时的交流太短,真想再多听一会儿。 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陈凌云则围绕“民法典时代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分析了新时代对法律从业者的能力要求。澳门大学法学院学生梁梦婷在听完分享后,对“五院四系”中的西北政法大学的底蕴有了更深体会:“老师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和澳门的法学教育侧重点很不一样,这种对比让我看清了自己的短板。” 经过一天的深入研讨,每个小组均形成3项核心共识,由港澳与内地学生代表共同汇报。从“加强区际法律人才联合培养”到“建立公益诉讼协作机制”,从“深化法学教育数据共享”到“推动‘一带一路’法治合作”,这些共识既立足学术前沿,又紧扣现实需求。 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学生王怡辰坦言:“这次交流周通过与港澳同胞的深入交流,不仅深化了对法治融合发展的认知,提升了专业素养,更深刻感受到青年法律人的深厚情谊。” “交流周虽短,却让我们看到了三地法律体系的共通与互补。”参与总结的香港学生代表潘婧说。 7月16日至18日,港澳青年学子还走访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仲裁委、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等地,领略了西安的历史文化和现代风貌。 【西部法治报】一场跨越三地的法律对话——2025年“港澳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周”活动走进西北政法大学https://esb.xbfzb.com/h5/html5/2025-07/19/content_20399_2419520.htm
Since 1999, a Philippine military vessel built during World War II has been grounded at the Ren'ai Jiao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hina says that by doing so, the Philippines gravely violated China's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What is the vessel? And why it is there? CGTN reporter Zheng Yibing explains. 【中国国际电视台】我校潘俊武教授接受CGTN采访 解析仁爱礁争端法律实质 https://news.cgtn.com/news/2025-06-19/Dark-side-of-the-grounded-Philippine-ship-1EkvduLK8j6/p.html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最近印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适用问题执法指南(一)》(以下简称《指南一》),旨在进一步规范广告领域涉企执法行为,有效区分商业广告和其他商业营销宣传,为市场监管部门在执法实践中准确适用广告法及《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夯实基础。 我国广告法明确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商业广告活动,适用本法。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广告的呈现形态也在不断演变:在网络平台直播间里,主播热情洋溢地口播推荐商品,这究竟属于普通商业宣传,还是应被纳入广告范畴?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用户分享“好物”体验,若背后涉及品牌合作,是纯粹的个人分享,还是带有商业目的的广告行为?这些现实中频繁出现的案例,对广告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考验。 从实践来看,在部分案件中,监管部门将某些商业宣传认定为广告,企业却认为这只是普通的推广活动;也有企业利用广告与其他商业信息边界模糊的漏洞,打擦边球,发布虚假违法广告,误导消费者,扰乱市场秩序。由此可见,执法标准模糊既容易导致“泛化”执法,使企业在经营中战战兢兢、动辄得咎,也可能出现“机械化”执法,以致对新型广告形式反应迟缓、监管滞后,使发布违法违规广告者逍遥法外。而无论哪种情形,执法模糊都会损害法治公信力,破坏公平竞争环境。因此,制定清晰、可操作的广告执法指南,为商业广告和其他商业营销宣传划定清晰的“楚河汉界”,对于广告监管工作至关重要。 《指南一》紧扣“何为商业广告”这一核心问题,在广告法及《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基础上,对商业广告定义进行深入阐释,明确指出商业广告应当由广告主自行或者委托发布,并同时具备营销性、媒介性、受众不特定性、非强制性四个特征,从而为区分商业广告与其他商业宣传构建了科学的判定框架,提升了对商业广告底层逻辑的认识。 针对广告执法实践中存在的广告与其他商业信息难以区分的疑难问题,《指南一》结合具体业务场景,列举了广告法律法规适用的“负面清单”,以进一步厘清广告法律法规适用范围,明确监管职责边界,为监管执法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指引,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广告业执法的统一性与透明度。 以电商平台上常见的“达人探店”为例,若探店视频是由商家付费委托达人制作并发布,具备明确营销意图,通过网络向不特定受众传播,那么则符合《指南一》中对商业广告的定义并兼备其所明确的四大特性,必须受到广告法严格约束,达人与商家都要对内容真实性承担相应责任。反之,若达人是自发地分享探店体验,无商业委托,仅为个人的感受,那么就不属于广告监管范畴。可以说,对商业广告判定标准清晰的界定,既为监管部门执法提供了可靠的“标尺”,也能让企业准确预判自身行为边界,从而有效降低违法风险。 《指南一》作为市场监管总局官方发布的执法指南,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其必然会对广告认定工作产生实质且深远的指导作用,并有望逐步推动司法裁判更加标准化,终结“同案不同判”乱象。对市场主体而言,也需要将其视为日常经营宣传合规管理及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指南一》精准回应了监管者与市场主体对执法精准性的共同需求。 《指南一》的出台,是广告市场监管法治理念迈向精细化、科学化的具体体现,彰显了监管部门直面新业态并寻求新方案的法治智慧。当法律规则能够敏锐回应技术驱动的业态变迁,在规范与发展之间实现精准平衡,市场活力便能在深厚的法治滋养下持续迸发。期待《指南一》的落地实施,以及针对广告法适用执法系列指南的陆续出台,不断健全广告监管制度,稳步提升广告领域依法行政能力,推动形成更加公平的广告市场竞争环境。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教授) 【法治网】朱彦:厘清广告边界让执法“标尺”更清晰 http://www.legaldaily.com.cn/commentary/content/2025-07/21/content_9223324.html
7月 10 日,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刘瑾带队抵达三门峡市陕州区西李村乡,开展为期10天的暑期实践活动。 活动伊始,实践团成员来到陕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接受红色教育,重温革命历史,坚定理想信念。随后,师生一行前往西李村乡人民政府,与地方干部开展座谈交流。会上,双方就资助政策讲解、法治宣传、产业发展等方面深入交流,探讨合作新路径。最后,师生一行深入玉露香梨种植基地调研,为后续的双语直播带货和品牌推广做准备。 本次实践活动外国语学院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学生入户开展英语支教活动,提升乡村学生的外语水平,同时面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意识。针对当地特色农产品——玉露香梨,实践团还将开展外包装翻译、产品宣传文案撰写以及双语直播带货等服务,助力农产品拓展更广市场。 此次实践活动响应国家“三下乡”号召,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社会实践平台,也为西李村乡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双方表示,将以本次合作为契机,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顶端三门峡】学党史 话合作!西北政法大学学子为三门峡陕州区香梨“译”路搭桥https://m.topnews.cn/news/1458D5E445B14E71?categoryId=10244 【大河报·豫视频】支教+助农,知名高校走进三门峡陕州区https://news.dahebao.cn/dahe/appcommunity/2194472?newsId=2194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