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北政法大学正式上线陕西省高校领域首个智慧财务一体化平台。该平台秉持“全流程智能化、全业务一体化”的核心理念,严格遵循政府会计制度及内控规范等要求,成功打造高效、安全、合规的财务管理体系,凭借全面预算管理、智能报销系统、综合收入管理、电子档案中心等核心功能的协同发力,有效推动学校财务管理智能升级与效能的跨越式提升,为高校财务信息化树立了新的标杆,开启了智能化管理的新篇章。 技术赋能:打造全场景智慧财务生态 通过智能技术驱动、统一数据标准与业务流程贯通,西北政法大学智慧财务一体化平台构建了三大创新管理体系,实现无缝衔接与智能管控,打造全场景智慧财务生态。 预算全周期管理体系集成预算编制、执行监控、绩效评价等多功能模块,实现从项目立项到决算的全周期闭环管理,为学校的财务规划与资源配置提供了精准导航。 智能报销体系则依托 OCR 识别与 AI 稽核技术,实现票据智能归集、表单自动生成、单据智能稽核、风险实时预警,让繁琐的报销流程变得高效而精准,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和师生的工作负担。 业财深度融合体系更是打破教务、科研、资产等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通过对接财政、税务、银行等外部平台,构建起跨部门协同的业财一体化生态,实现数据的畅快流通与业务的紧密融合,使财务与业务携手共进,助力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战略升级:重磅启动财务转型“1234”工程 以平台建设为契机,全面拉开财务治理体系深刻变革的序幕,正式吹响财务转型“1234”工程的冲锋号。 “1”锚定“1 个核心目标”,全力打造“数据驱动、智能决策”的财务数字大脑。通过整合财务数据资源,实时动态分析财务状况,为校级战略决策提供精准、高效的数据支撑,助力学校管理决策在科学性与高效性的轨道上全速疾驰。 “2”聚焦“2 维角色转型”。一方面,推动财务团队实现从传统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充分发挥其在战略规划、资源调配等方面的智囊作用;另一方面,促使内控机制完成从事后监督向涵盖事前申请、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全流程智能管控的升级,全方位提升财务管控的精度与效能。 “3”构建“3 层融合体系”。横向全方位打通校内各业务系统,破除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纵向深度对接银行、税务等外部系统数据,实现校内外信息的无缝交互;立体化塑造“校内-校银-政校”协同网络,让数据在不同主体间畅快流通,推动业务流程高效协同。 “4”锻造“4 大自动化引擎”。精心搭建发票智能核验引擎,精准识别发票真伪;构筑凭证自动生成引擎,大幅缩减人工录入时间;打造报表即时输出引擎,实时呈现财务状况全貌;建立档案自动归集引擎,确保财务档案安全有序。通过四大引擎协同发力,实现关键环节自动化覆盖率突破 90%,财务工作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通过全力推进财务转型“1234”工程,西北政法大学正稳步迈向财务数字化转型的全新高地,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未来布局:AI重构财务服务边界 基于“1234”工程的稳步推进,平台二期规划将引入大语言模型技术,重点打造三大创新应用,以人工智能引领财务服务新纪元。 其中,智能财务助手将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实现复杂业务场景的智能导办,为师生提供便捷的财务服务体验;动态预算推演将基于历史数据构建预测模型,实现多维度预算模拟分析,为学校预算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风险知识图谱将建立涵盖200+风险节点的智能监控体系,实现风险自动识别与智能处置,防范财务管理风险。 作为陕西省高等教育领域财务数字化转型的先行者,通过“智慧财务一体化平台”的上线,西北政法大学已形成一套先进且可复制的“智慧财务建设标准”。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通过先行先试凝练经验,依托智慧财务一体化平台,以“试点-推广”模式加速优秀实践落地,并通过交流分享与标准化输出,持续推动区域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协同共进,为高校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国财经报】西北政法大学上线全新财务一体化平台 创新高校财务智能化管理体系 https://www.cfen.com.cn/xw/kj_1/202506/t20250609_879598.html
2025-06-23为在产业脉搏中感悟时代精神,有效提升宣传工作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6月20日,由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党委组织部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协办的宣传工作人员能力素养提升专项培训(第一期)在陕西省委党校陕汽教研基地(陕汽集团)举行。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揭牌仪式之前,师生们共同参观了陕汽控股展厅。历史与未来交织,展品既诉说着民族工业的艰苦起步,也展示了其科技创新的风采,生动再现了我国民族工业从砥砺前行到卓越引领的辉煌历程。随后,师生移步至汽车总装配厂,参观了汽车从装配到质检的全过程,深刻感悟中国民族工业“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非凡魅力。 会上,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军政和陕汽控股党委宣传部部长贺鸣芳共同为西北政法大学“大思政课”育人实践基地揭牌。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燕福民和陕汽控股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高级业务经理牛娜为西北政法大学全媒体人才实训基地揭牌。 随后,宣传工作人员能力素养提升专项培训(第一期)举行,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教师邢小俊主讲。培训以《认知力:新闻操作的底层核心》为主题,借助一系列真实鲜活的案例,对新闻产生变量的原因进行了阐述。邢小俊教授表示,新闻有“变量”——在知识之外,有许多更重要的因素在决定我们的新闻操作空间。而新闻产生的这些变量取决于新闻操作者的“认知能力”,认知能力,就是新闻工作者认知、把握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现象与本质的能力。 认知的本质,是过滤器。你看到的世界,其实只是你心里的世界,你相信的世界。邢小俊表示,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不是一个好现象,如果继续依赖网络,将其作为知识的主要来源,那么最终只能获得碎片化、无组织的信息。如果把这些碎片化的信息错误地和自满地当成了知识,我们就可能变得越来越无知,甚至丧失认知的能力。 新闻学都是小技巧,比新闻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的认知。他希望通讯员们保持永不停歇的学习力,在平时的工作中锻炼提升自己透过表象发现事情本质的能力,擅长于寻找和放大正能量的能力,系统性思维能力,化繁为简的能力,在眼花缭乱的信息流中保护自己的“注意力”能力。 最后,他说:在人工智能时代,笨功夫苦功夫才是AI替代不了的真功夫。面对斑斓丰富的生活,希望诸位提高认知力,学会用新闻人的眼睛洞察人生,凝视世界。 此次活动聚焦新闻传播前沿实践,以理论与案例结合的方式,助力师生及宣传工作者更新知识体系、提升专业技能,夯实人才成长的专业根基,伴随着“大思政课”育人实践基地与全媒体人才实训基地的落地,进一步构建起“思政+专业”“理论+实践”的立体化育人平台,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为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注入强劲动能。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张佼) 【中国日报网】校企携手育英才!西北政法大学与陕汽集团共建双基地赋能人才培养 https://shx.chinadaily.com.cn/a/202506/22/WS6857a279a31009d21e5bddfd.html
2025-06-2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产业脉搏中感悟时代精神,有效提升宣传工作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6月20日,由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党委组织部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协办的宣传工作人员能力素养提升专项培训(第一期)在陕西省委党校陕汽教研基地(陕汽集团)举行。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揭牌仪式之前,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师生们共同参观了陕汽控股展厅。历史与未来交织,展品既诉说着民族工业的艰苦起步,也展示了其科技创新的引领风采,生动再现了中国民族工业从砥砺前行到卓越引领的辉煌历程。随后,师生们移步至汽车总装配厂,参观了汽车从装配到质检的全过程,深刻感悟中国民族工业“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非凡魅力。 会上,西北政法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张军政和陕汽控股党委宣传部部长贺鸣芳共同为西北政法大学“大思政课”育人实践基地揭牌。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燕福民和陕汽控股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高级业务经理牛娜为西北政法大学全媒体人才实训基地揭牌。 随后,宣传工作人员能力素养提升专项培训(第一期)召开,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教师邢小俊主讲。 培训以《认知力:新闻操作的底层核心》为主题,借助一系列真实鲜活的案例,对新闻产生变量的原因进行了阐述。邢小俊教授表示,新闻有“变量”——在知识之外,有许多更重要的因素在决定我们的新闻操作空间。而新闻产生的这些变量取决于新闻操作者的“认知能力”,认知能力,就是新闻工作者认知、把握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现象与本质的能力。他希望通讯员们保持永不停歇的学习力,在平时的工作中锻炼提升自己透过表象发现事情本质的能力,擅长于寻找和放大正能量的能力,系统性思维能力,化繁为简的能力,在眼花缭乱的信息流中保护自己的“注意力”能力。最后,他说:在人工智能时代,笨功夫苦功夫才是AI替代不了的真功夫。面对斑斓丰富的生活,希望诸位提高认知力,学会用新闻人的眼睛洞察人生,凝视世界。 此次活动聚焦新闻传播前沿实践,以理论与案例结合的方式,助力西北政法大学师生及宣传工作者更新知识体系、提升专业技能,夯实人才成长的专业根基,伴随着“大思政课”育人实践基地与全媒体人才实训基地的落地,进一步构建起“思政+专业”“理论+实践”的立体化育人平台,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为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注入强劲动能。 【西安新闻网】西北政法大学师生赴陕汽集团参加宣传能力素养提升专项培训 https://www.xiancn.com/content/2025-06/21/content_7153530.htm 【前方+客户端】西北政法大学师生赴陕汽集团参加宣传能力素养提升专项培训 https://qfapp.xiancn.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51771/7153522.html?isShare=true&xyt=1750481864944 【西西新闻】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师生赴陕汽集团参加宣传能力素养提升专项培训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518287330797453859/?app=news_article×tamp=1750490275&use_new_style=1&req_id=202506211517545B7828A184A348347F41&group_id=7518287330797453859&req_id_new=202506211517545B7828A184A348347F41&chn_id=-3&category_new=ugc_story&share_did=MS4wLjACAAAAnFL804Ymqt4w0NiUR0_pwREYTFtYOPbE9-Yrd6wu1o0&share_uid=MS4wLjABAAAA9uBZuLmqp66Sm1J6Ft71jiWoZll2HfU0NYProo-xnXnPWBUBhO5FXo7DPIN9hmnS&share_token=4824DD5B-B967-4FE7-99A7-1E33FDC5D5B7&tt_from=weixin&utm_source=&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2&source=m_redirect&wid=1750655946280
2025-06-236月11日下午,陕西省调解协会负责人麻仁伟一行前往西北政法大学,就调解理论研究与实务相关事宜进行交流座谈。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副校长常安出席会议。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调解研究院副院长李岚林主持会议。 座谈会上,范九利首先对陕西省调解协会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西北政法大学在调解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实务合作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范九利指出,学校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以“西北政法大学调解研究院”为依托,积极与政企实务单位开展合作共建,已产生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并形成了一批有实力、有影响力的专家团队。学校愿与陕西省调解协会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调解工作的创新发展。 陕西省调解协会负责人麻仁伟随后介绍了协会的发展历程、取得的工作成果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他表示,陕西省调解协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充分发挥行业指导、服务会员、自律管理三大职能作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致力于促进调解工作的规范化和常态化,并通过制度机制建设推动行业整体发展。麻仁伟希望通过此次交流,能与西北政法大学在调解工作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实务指导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在座谈交流环节,双方与会人员围绕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教学改革、课题合作、实务培训、学生实习实训等具体的合作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此次交流座谈为西北政法大学与陕西省调解协会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平台,并就建立长期合作机制达成了重要共识。下一步,双方将在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联合开展课题研究、举办调解论坛及培训活动等方面推进具体合作,携手为陕西省调解工作的发展贡献力量。(李岚林 王雨婷) 【西部法制传媒网】省调解协会到西北政法大学开展调研交流 https://www.xbfzb.com/2025-06/13/content_11211107.html 【群众新闻】省调解协会到西北政法大学开展调研交流 https://xzzsx.sxdaily.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9311/11211682.html?isShare=true
2025-06-19促进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推动涉外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以高质效涉外检察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一 党政 “以高质效涉外检察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学术研讨会开幕式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代背景下,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已成为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保障。近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国际合作局、陕西省检察院指导,西北政法大学、陕西省西安市检察院主办,西北政法大学涉外刑事法治与国别检察司法研究中心、最高检“一带一路”检察研究基地、西北政法大学湾区研究院承办的“以高质效涉外检察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来自各地高校和司法实务部门的专家学者参会。 推动检校协作提升涉外检察工作专业化水平 涉外法治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联动性强的系统工程。最高检国际合作局局长刘志远指出,本次研讨会的举办,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中央关于涉外法治建设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是检校协同破解难题、共谋发展的生动体现。要充分发挥最高检“一带一路”检察研究基地的引领示范作用,利用区位优势,加强涉外检察等领域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更好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理论创新服务国家战略,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坚实司法保障。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强调,涉外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出的重大命题。西北政法大学积极开展涉外法治研究,并形成了一批优秀成果,下一步将聚焦区域国别检察制度比较、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机制优化等前沿领域研究,构建中国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法治支撑。陕西省检察院副检察长张克祯介绍了陕西省检察机关一体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着力加强涉外检察工作,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履职情况,并表示该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部署要求,积极融入涉外法治工作大协同格局,精心精细做好检察外事工作,健全涉外检察案件办理规程,加强与其他执法司法机关和外事、商务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强化检校合作,突出检察特色,实质化运行“一带一路”检察服务中心,提升涉外检察工作专业化水平,为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更多检察智慧和力量。 强化域外取证与域外证据审查认定 域外取证在刑事案件办理中意义重大。针对目前域外取证面临的现实问题,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冯俊伟主张构建协同型取证体系,整合司法协助、警务合作、直接取证及电子数据标准等多维路径,并提出了涵盖实体法上梯度罪名、程序法上诉讼程序、证据法上证据原则等方面的涉外取证难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教授步洋洋建议,推动刑事诉讼法增设司法协助专章,构建跨境取证区块链系统与远程视频取证模块,通过嵌入技术条款、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升协作效能。上海市检察院第二分院涉外检察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顾妍提出,可通过公安机关、检察机关联合赴境外取证、深化国际执法司法合作、加强跨境调查取证、形成公检有效联动机制等路径应对取证难题。山东省烟台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丁西超建议,构建特殊案件取证协助绿色通道机制,回应《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要求建立7天24小时电子证据联络点等规定,优化跨境取证路径,助力检察机关高质效办案。浙江省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晓霞认为,要加强检察机关适时介入引导侦查细化完善境外取证计划,并推动境外取证程序规则、在线取证方式、诉讼中止机制及证据审查标准等相关立法的完善。 对于侦查机关所取得的域外证据审查认定的现实难题,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教授付玉明建议,从三方面助力域外证据的审查认定:优化强化基础性制度建设,重点推进跨境法律规范对接;深化司法线下互动机制;着力弥补涉外法治人才短板,尤其需加强法律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广东省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晖提出,将境外刑事证据收集类型化为公权协助、境内取证、私人提供三种模式,境外证据要转化为办案的依据,实质内容是证据的提取和审查运用。福建省莆田市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范志鸿建议,通过建立协同机制、统一技术标准、优化费用模式等三条确保跨境证据合法性与取证成本相协调的突破路径,在主权互尊与程序正义间寻求平衡,为跨境司法协作提供制度范本。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检察院普通犯罪检察部主任唐珊建议,设置跨部门常态化协作机制;完善跨境数据立法;制定翻译准入标准,建立复核救济机制;对境外证据采取“宽松”可采性标准,强化电子数据存储介质与内容真实性审查。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讲师王亦凡认为,应从评估取证方式是否损害被告人权益、引入前沿技术等方面入手,对现有储存方式扩大解释,以建立更为便利的涉外取证程序。 明晰国际司法合作视野下的法律适用与域外法查明 国际司法合作视野下的法律适用议题受到与会专家重点关注。对于国际追逃追赃中的法律选择问题,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周振杰表示,严格遵守被请求国国内法的基本原则是国际追逃追赃成功的前提。鉴于各国司法制度及举证规则的差异,能否精准进行法律选择将直接影响司法效能。检察机关需全面考察行为可能触犯的我国与他国刑法中的具体罪名,选择实现引渡最大可能性的罪名来提出引渡申请。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检委会专职委员张祥塍结合该院办理的涉外案件经验,阐述了国际司法合作中法律适用的重要性,同时对当前面临的各国法律差异与跨境证据效力问题、数字化时代的规则重构难题等挑战,提出了推动国内法与国际公约衔接、构建专项协作机制、强化检察数字化能力建设等创新路径。 域外法查明是涉外案件办理的重要环节。广东省深圳市检察院检察官刘倩认为,刑事领域域外法查明的价值在于确定刑事案件管辖权以及域外取证的合法性审查等方面,并主张域外法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应当被认定为属于“法律法规的内容”等免证事实。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副教授兰迪认为,当前域外法查明面临渠道有限、标准不统一、合作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应构建多元化查明渠道、规范程序标准、深化检校合作与人才培养,整合多学科资源,为高质效推进涉外检察工作提供坚实支撑。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职务犯罪检察部副主任吴瑞珊提出,域外法查明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包括有效利用国内外信息平台和强化学术机构关于国别法律资料库的建设和解读等。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平静认为,域外法查明的重要性体现在确保管辖权准确行使,避免争议并落实国际义务;保障实体法准确适用,避免因各国定罪量刑标准差异而产生外交争端;需依外国法律判断取证合法性等方面。 提高运用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手段办案的意识和能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深化执法司法国际合作”。检察国际合作在有效惩治跨境犯罪中具有重要作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检察院党组书记、副检察长张辉以服务保障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霍尔果斯片区为视角,认为检察机关可以通过推动完善法律体系、创新司法履职、深化国际合作等路径,强化涉外法治服务,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贾文宇针对崇左边境地区主要跨境犯罪类型及面临的司法合作问题,提出应加强检察司法协作队伍建设,分阶段试点推进与重点国家的双边合作,依托现有警务合作平台逐步实现跨境犯罪全链条精准打击。湖南省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冯丽君认为,检察国际合作对深挖跨境犯罪具有关键支撑作用,建议发挥我国检察机关优势,通过深挖国际检察官联合会平台资源等路径,突破合作瓶颈。 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是涉外检察工作的重要内容。司法部原司法协助外事司司长郭建安强调了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制度对追诉与惩处犯罪的重要作用,认为其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一环、国际社会携手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重要手段等,具有重要意义,并结合当下国际形势,论述了法律体系差异、地缘政治影响、综合国力制约及专业力量欠缺等因素对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成效的影响。最高检国际合作局司法协助处处长韩弋指出,我国刑事司法协助案件数量与跨境治理需求存在差距,对此,需通过强化国家利益导向的全局思维、构建检警协同境外取证机制、创新“条约+实务”协作体系进行优化,并深化检校合作,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的涉外法治人才。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敏分析了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现状、困境和质效提升对策,建议以形成有效直接沟通管道、推动完善相关立法、及时形成实践指导规范、积极参与国际磋商与规则制定、协同推进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信息化建设、加强涉外检察人才培养等途径,强化涉外检察能力建设。广东省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刘婵秀认为,可通过个案实战操作、常态化机制探索、深度研究与成果转化三种途径提升运用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手段办案的能力。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海外利益司法保护 对于检察机关在海外利益保护中的职能与发展方向,黑龙江省鹤岗市向阳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贾双如从国际发展形势层面分析了我国海外利益面临的挑战,强调检察机关应立足国际国内形势,明确自身定位,加强国际司法协作与交流,提升能力建设,强化法治宣传与服务,培养专业涉外法治人才,为我国海外利益保护提供坚实法治保障。陕西省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部检察官助理畅毓茜提出,检察机关需扮演好两大角色:一是作为涉外法律工具箱打造者,积极通过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检察长会议等多边平台机制参与涉外规则制定,有效应对“长臂管辖”等挑战;二是作为涉外法律服务提供者,为“出海”企业提供域外法查明、海外法律风险预案等服务。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讲师张一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与我国在政治、经济上的关联度不断提升,检察机关在企业“出海”的投资交易架构设计阶段、谈判与签约阶段、境内外审批阶段及投后运营阶段均可参与企业“出海”法律服务保障工作。 会议总结环节,西北政法大学湾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明灿指出,本次研讨会围绕涉外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构建护航高水平开放新范式,并从战略定位、实践路径、创新倡议、研究院未来规划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分享。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副教授、涉外刑事法治与国别检察司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汪鹏总结了会议在跨境取证、打击跨境犯罪、国际合作治理等方面取得的研讨成果,进一步明确了“服务大局,实务导向,检校共建,打造品牌”的中心发展方向,并表示本次学术研讨会的顺利开展,为身处涉外检察一线的司法实务工作者与全国范围内研究涉外刑事法治的学者提供了一个专业、深入的交流平台,实现了理论探索与实务经验的充分碰撞。 (作者分别为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讲师、涉外刑事法治与国别检察司法研究中心副主任,陕西省乾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 【检察日报】张一 党政 :促进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推动涉外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以高质效涉外检察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学术研讨会综述 https://newspaper.jcrb.com/2025/20250619/20250619_003/20250619_003_1.htm
2025-06-19本报讯 记者孙立昊洋 为深化基础理论研究、回应新时代法治需求,近日,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青年论坛2025年度研讨会在西北政法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主办,北京大学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承办,以“当前刑事诉讼法学重大理论问题”为主题。 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敬大力强调,本次研讨会旨在发挥刑事诉讼法学青年学者思维敏捷、勇立潮头的优势,聚焦新时代刑事诉讼法制改革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实现刑事诉讼法与国情相适应、与社会相对接、与时代相呼应。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表示,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青年论坛为刑事诉讼法学领域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北政法大学未来将进一步培养高层次法治人才,拓宽培养领域,加强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为推进中国法治现代化贡献卓越力量。 本次研讨会为破解实践难题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和智力支持,必将引领青年学者勇毅前行,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持续繁荣贡献力量。 【法治日报】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青年论坛 2025年度研讨会举行 http://epaper.legaldaily.com.cn/fzrb/content/20250618/Articel09006GN.htm?spm=zm1012-001.0.0.5.RtCPRy
2025-06-186月13日上午,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落成典礼暨西法大“法宝 AI 实训营”开营仪式在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隆重举行。这是继1月4日校企战略合作签约后,双方在法律科技领域的又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 "技术研发 + 人才孵化" 双轮驱动的法律 AI 生态在西北地区正式落地,开启“技术赋能法律”的西北实践新纪元! 仪式开始,由北大法宝总监郭璐主持开场,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致辞。范校长全面肯定了北大法宝的法律专业性,内容丰富性,是国内法律数据库的先行者,与众多法学家均有深入合作,在当前的人工智能和AI领域也有众多创新。他提出,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落成,为西法大的法学教育,法学科研,人才培养,及老师的课题研究都能起到深入的沟通合作机会。西法大图书馆与北大法宝的合作已有20年之久,希望未来能够更深入的利用北大法宝和人工智能开展科研工作和学习。北大法宝创始人赵晓海随后在致辞中指出,北大法宝西安分公司乔迁西北政法大学,成立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是双方战略合作的载体,更是法律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西北实践基地,为区域法治建设与科技发展提供支撑。未来北大法宝将致力于从“搭建法律科技实践平台,培养懂法律、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和推动产学研融合,与服务法治建设“三方面努力,持续加强校企合作,用技术赋能法治,用实践检验创新。致辞结束,范九利校长与赵晓海总经理共同为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落成剪彩揭牌,并与各位到场师生合影留念。 落成仪式后,西北政法大学“法宝AI实训营”开营仪式在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报告厅顺利举行。北大法宝赵晓海总经理做题为《大语言模型对法学的影响与法律人工智能应用实践》讲座,范校长出席,副校长常安主持。 活动初始,北大法宝总监郭璐介绍西法大 “法宝AI实训营”安排,自5月起截至目前,已有298名同学加入到今年的线上AI特训活动,7月将继续随暑期学校开展实训活动,共同培养法律+科技复合型人才。北大法宝赵总结合其深厚的行业经验与北大法宝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北大法宝依托海量法治数据资源构建的完备智能体系,重点展示了其建设的法治知识图谱平台与大模型能力平台;并从法学教育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法律知识工程的演进和法律人工智能的应用实践与未来方向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人工智能与计算法学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浪潮,国际法律科技领域已取得显著突破。在此背景下,法学领域迎来重塑机遇,但高校在有效利用大语言模型 ( LLM )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应对大语言模型对传统法学教学模式、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带来的深刻影响,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和与会老师同学详细阐释了北大法宝的见解。 至此,本次仪式完美落幕,各位师生和法宝同事共同见证了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落成与校企合作的深化,也感受到了法律与科技碰撞的无限可能! 【北大法宝】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落成典礼暨西法大“法宝AI实训营”隆重举办 https://mp.weixin.qq.com/s/OMqisgqYlqrwzYSdQLmTEA
2025-06-172025-06-16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5月23日至25日,由党委研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主办的“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 弘扬人民司法优良传统”第五期“红色法治研习之旅”活动顺利举办。团队由我校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代表组成,校党委副书记张军政带队,党委研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参加。 第五期“红色法治研习之旅”聚焦川陕革命根据地丰富的红色法治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根据地时期司法实践的历史价值。结合汉中、巴中两地司法部门的具体实践案例,探索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法治历史有机融入现代法治建设。 团队先后调研学习汉中市博物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川陕省恩阳县红军经理处旧址、全国法院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恩阳革命法庭陈列馆;在黄官人民法庭、通江县沙溪人民法庭座谈交流,参观川陕省苏维埃革命法庭展馆、南郑区人民检察院“小南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瞻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敬献花篮并重温入党誓词。 活动期间,我校与大巴山干部学院举行“大思政课”建设实践基地授牌活动并座谈交流。由团队成员组成的普法宣讲团走进汉中市第九中学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主题普法宣讲活动。 近年来,“红色法治研习之旅”活动已成功举办五期,是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实施红色传统育人行动计划,打造“行走的思政金课”的创新实践。活动紧扣“红色”和“法治”两大主题,通过实践传承红色基因,探寻中国共产党法治初心,弘扬人民司法优良传统,不断助力“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 【中国研究生】追寻法治初心!第五期“红色法治研习之旅”走进川陕 https://mp.weixin.qq.com/s/VMohi32xJKAql-h5TwcydQ
2025-06-136月10日,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代表团,完成中亚行科研任务归来。此次调研远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中亚三国开展了深度科研考察,采集多组营商环境数据。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是中亚地区的核心国家,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关键节点,其营商环境与法治状况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次调研由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院长王莹莹教授、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院长舒洪水教授、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院长孙江教授等学校师生及多名实务专家组成24人代表团,调研行程覆盖3国4城的20余家机构。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赵万东在欢迎仪式上充分肯定了代表团取得的丰硕成果。他强调,此次科研活动是西北政法大学立足法学学科优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成功实践,生动践行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研理念,彰显了学校在涉外法治研究领域的深厚实力与责任担当。学校将持续深化与中亚国家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建立健全长效交流机制,拓展学术交流、学生交换与科研协作的广度深度,致力于为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与国际化人才支撑。 探索“一带一路”法治研究新范式 西北政法大学以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己任。据悉,自倡议提出以来,该校持续深化与中亚国家高校的法律合作,先后加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上海合作组织法律大学联盟,并牵头成立“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2023年以来,西北政法大学随陕西高等教育代表团多次出访中亚国家开展交流。今年3月,该校新增为上合组织大学中方项目院校。 此次科研活动由陕西省司法厅、陕西省教育厅指导,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主办。团队成员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对三国开展系统性应用对策研究,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行稳致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陕西实践提供智力支撑。 此前,该研究院已编撰了《哈萨克斯坦营商环境法治研究》等系列国别营商环境法治研究论著,这次中亚行是对这些研究成果的一次实地检验。 提升高端涉外法治智库服务精准度 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于2024年成立,致力于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政策沟通上提供法治智库支持、设施联通上提供法律业务咨询、贸易畅通上提供争端解决方案、资金融通上提供风险防范预案、民心相通上提供法律实践范本。代表团此行深度整合中亚三国法治实践经验,开创性构建跨境营商环境研究协同范式,推动实现相关成果从学术研究到解决方案的精准转化。 在哈萨克斯坦,代表团围绕法律实务、企业实践、市场考察等层面全方位开展调研:与盈科哈萨克斯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Abzal深入座谈哈萨克斯坦的法律体系、司法环境及争议解决机制;调研中铁建工集团中亚公司在经营中遇到的劳务纠纷等实际问题;前往阿拉木图著名的绿色食品交易市场绿巴扎,走访当地个体工商户及中国超市,把握哈萨克斯坦营商环境的真实状况。 在吉尔吉斯斯坦,代表团通过与陕西省工商联副主席陈瑛、秦商会代表深入座谈以及对中铁一局西亚公司、中亚国际仲裁法院等单位的考察调研,深入了解中资企业在吉经营现状与挑战,并就优化营商环境提出建设性意见。此外,代表团与比什凯克国立大学、南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达成多项合作意向。期间,中国驻吉大使亲切会见代表团,高度肯定了此次科研活动的前期成果与实践意义。 在乌兹别克斯坦,代表团拜访了中国驻乌使馆,商务参赞孙岩详细介绍了乌兹别克斯坦营商环境,指出外资企业在交通、能源等领域将会获得诸多便利,同时提醒中国企业在乌投资期间,需注意文化差异和法规适应等挑战。 通过此次中亚科研之行,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代表团成功搭建了多层次交流合作平台,进一步密切了与中亚三国在法律研究与实践领域的联系,彰显了该校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智库服务中的责任担当。 展望未来,西北政法大学将继续依托“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等高水平科研平台,深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在法治领域的交流合作,聚焦前沿问题与实践需求,为共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持续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环球网】西北政法大学24人代表团拓路中亚调研法治营商环境的“行”与“思”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4N41y9L2KDY 【中国日报网】西北政法大学24人代表团拓路中亚调研法治营商环境的“行”与“思” https://bj.chinadaily.com.cn/a/202506/12/WS684aa00fa310205377037ce2.html
2025-06-13近日,来自意大利、俄罗斯、墨西哥、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中国同行共聚西安,围绕“一带一路”上的创业与可持续发展开展学术交流。 【丝路新周刊】多国专家齐聚西安 共探 “一带一路”沿线营商环境与法律纠纷解决 https://qidian.sxtvs.com/timing/share/content/10614697?1751380899693=
Since 1999, a Philippine military vessel built during World War II has been grounded at the Ren'ai Jiao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hina says that by doing so, the Philippines gravely violated China's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What is the vessel? And why it is there? CGTN reporter Zheng Yibing explains. 【中国国际电视台】我校潘俊武教授接受CGTN采访 解析仁爱礁争端法律实质 https://news.cgtn.com/news/2025-06-19/Dark-side-of-the-grounded-Philippine-ship-1EkvduLK8j6/p.html
近年来,西北政法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思想引领、优化体系建设、细化帮扶助困、深化育人成效,构建“四化四力”助学护航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为全面提升资助育人实效赋能助力。 西北政法大学优秀学生颁奖典礼、奖学金答辩会、名师午餐会、资助育人研学活动现场 ——强化思想引领,激励学生自强不息。一是价值引领强信念。充分发挥陕西丰厚红色文化资源和学校红色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定期组织“赓续红色血脉 践行初心使命”资助育人研学活动,组织受助学生赴延安革命纪念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博物馆等地开展现场教学,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红色血脉自觉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二是名师引领强导向。开展“名师午餐会”活动,老师在轻松愉悦的午餐氛围中针对学生的学术问题答疑解惑,分享个人成长阅历和人生经验,在深入的思想碰撞中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拨开迷雾,启迪青年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发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三是榜样引领强目标。组织学生观看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青春榜样说”优秀事迹报告会,汲取奋进力量;连续多年举办“初心如磐 奋楫笃行”优秀学生颁奖典礼,宣传和表彰国家、学校和社会奖学金获得者;组织“闪耀西法大”满天星奖学金答辩会,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引领力和示范力,激励广大青年学生的上进心和进取心。 西北政法大学召开学生资助工作会,向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家庭邮寄喜报 ——优化体系建设,保障学生有“困”必助。一是优化制度有依据。先后出台或修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办法》《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临时困难补助管理办法》等文件,促进学生资助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规范各类奖、助学金评审流程,确保各项资助政策落到实处。二是优化机制有保障。全校上下形成党委书记、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统筹协调,学工、教务、就业、财务、校友办等部门协同配合的资助育人机制。各部门将资助育人工作深度融入业务工作,将各自教育管理服务优势转化为资助育人效能。三是优化联动有成效。学校坚持开展暑期学生家庭走访活动,走访队伍向学生和家长介绍国家及学校的各项资助政策,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耐心解答家长对于学生教育和就业方面的困惑;向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家庭寄送喜报,健全家校共育机制。 西北政法大学开通新生入学“绿色通道”,举办就业指导专题讲座、诚信教育主题班会 ——细化帮扶助困,做到学生有“需”必应。一是提升政策知晓度。早宣传早资助,保障入学无忧。学校将政策宣传前置,寄送录取通知书时一同寄送资助政策简介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通过新生家庭经济情况调研,结合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等平台数据,及时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开展精准帮扶措施,如学费减免、新生补贴等,确保应助尽助。假期开通网络、电话两条政策咨询专线,畅通咨询渠道。入学报到现场设立“绿色通道”办理点,提供暖心服务,助力学生入学不愁,并及时收集国家助学贷款回执,解答生源地贷款相关咨询,提供资助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保驾护航。二是提升活动参与度。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不同类型活动,例如针对大一学生,积极探索“资助+心理”双重育人模式,开设“心灵力量”“阳光生活”等系列活动,帮助学生迅速适应学校、了解学校生活,鼓励困难学生阳光自信,全面发展。三是提升帮扶贴合度。多措并举,有针对性开展帮扶工作。例如针对大四学生,注重培养其就业竞争能力,通过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个性化职业目标设计训练营、“简历问诊”团辅活动等,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求职过程中的困难。 西北政法大学开展勤工助学岗位技能培训、劳动教育岗位体验活动、“繁星·赋能计划”学生资助对象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系列项目、“品长安文化”资助育人学习打卡活动 ——深化育人实效,打造学生实践平台。一是设置实训岗位。结合学生专业背景及工作需求,在校内探索设立百余个凸显专业技能的勤工助学岗位,将“资助育人”和“实践育人”相融合,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创新培育模式。搭建“勤学堂”“勤分享”等综合能力提升平台,根据勤工助学岗位要求开设技能培训,如办公礼仪、会议摄影技巧等技能培训,指导学生练习掌握岗位所匹配的技能;开展“平凡的一天”劳动教育岗位体验活动,并召开“勤分享”座谈会,引导学生以劳动为荣,促进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成长。三是打造育人品牌。设立“繁星·赋能计划”学生资助对象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系列项目,开设国画、羽毛球等课程,帮助学生锻炼综合能力;开展“品长安文化”资助育人学习打卡活动,资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探访文化古迹、参访博物馆、探寻民俗文化,帮助学生在享受资助政策、减轻经济压力的同时,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实习编辑:刘晓雯 责任编辑:祝越 审核:刁巧燕) 【陕西省教育厅】西北政法大学推进资助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https://jyt.shaanxi.gov.cn/index/dsyw/202507/t20250705_3539850.html
7月3日,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李明远到西北政法大学调研。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赵万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虞浩桂参加调研。 李明远一行先后来到西北政法大学校史馆、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人权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中心等地,认真听取工作介绍,与相关人员深入交流,详细了解学校历史沿革、科研平台建设以及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和统战工作情况。他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全校党员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更加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奋斗目标和重大决策,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李明远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有力破解重点难点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为陕西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要扎实做好高校统战工作,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统战成员作用发挥机制建设等工作,最大限度激发广大知识分子的创业热情、创新勇气、创造活力。要充分发挥国家级科研平台作用,加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理论、民族团结进步法治保障、国际人权话语竞争等方面的研究,形成更多理论性、创新性成果,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秦统战】李明远到西北政法大学调研:https://mp.weixin.qq.com/s/waL5yRGhs63Lp0PK0Mjp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