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政策

重点新闻

我校召开“十五五”规划编制启动会暨暑期工作部署会

7月9日下午,我校召开“十五五”规划编制启动会暨暑期工作部署会。全体校领导、各职能部门和学院(部)主要负责人参会。会议由党委副书记郭武军主持。 校党委书记赵万东在讲话中指出,2025年上半年学校紧扣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在党建引领、人才培养、开放办学、校园文化建设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他强调,要持续推进学习教育走深走实,高质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要广泛听取意见,深入调研,高标准编制“十五五”发展规划;要持续强化作风教风学风建设,塑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生态;要做好假期值班值守、隐患排查整治、学生实习实训、留校学生管理等工作,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校长范九利对暑期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他指出,暑期是学校思考谋划学科发展的关键期、师生开展科研的高效期,也是推进重点工程建设的窗口期。他要求,各职能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统筹推进,各学院要发挥主体作用狠抓落实,明确责任,挂图作战,加强督办,利用暑期整端的时间集中推进年度重点任务的完成,为本年度党政工作要点的顺利完成、“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打下坚实基础。 副校长张荣刚从规划体系、工作机制、工作计划、总体思路与要求等四个方面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供稿:党政办公室 撰稿:赵静 摄影:韩筱煜 审核:蒋国纲)

综合新闻

校长范九利一行赴山西调研交流推进合作

8月3日至6日,校长范九利、副校长赵全宇一行,先后赴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大同市司法局等单位调研交流、推进合作,并看望太原和大同两地校友。 范九利以学校的红色基因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法学教育的优势与特色、理实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等为重点,介绍了学校情况,推介了学校在人才培养与培训、研究合作、专家智库、资源共享以及红色法治文化等方面的优质平台和合作经验,聚焦山西法治文化、合作开展研究、协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就业与实习等表达了合作愿景。 在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管应时,省纪委监委驻高院纪检监察组长、党组成员梁荣,党组成员、副院长翟瑞卿和王虎荣,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邢益民,以及信访局、人事处、教育处、执行局、司改办、法官培训学院、刑一庭、研究室等部门负责人和部分在高院工作校友参加座谈。调研组参观了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法治文化墙。 在山西省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杨景海,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崔国红会见了调研组,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王朝辉,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张宏思,以及政治部、研究室、教育培训处、国家检察官培训学院山西分院、第二检察部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座谈。调研组参观了山西省人民检察红色教育展馆。 在山西省司法学校,党委书记成正浩、纪委书记马莉,副校长张斌、杨双荣、高雪,学校招生就业办和办公室负责人参加座谈。山西省司法厅副厅长马慧健参会并讲话。范九利、赵全宇、马慧健、成正浩共同为我校设在山西省司法学校的继续教育“山西教学点”揭牌。 在大同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张晋伟,政法委副书记邵晋栋会见了调研组,大同市司法局局长梁彪、副局长兰日祥、政治部主任邓庆芳等参加座谈。云州区政法委书记赵欣丽陪同调研组到黄花产业基地和坊城新村等实地参观。 在晋期间,调研组到校友担任负责人的上海市锦天城(太原)律师事务所、山西若谷律师事务所开展访企拓岗。 调研组看望了部分山西校友,与冯晓磊、张四民、王志萍、马颖军等30余位校友座谈。调研组介绍了学校事业发展情况,向校友表达了慰问和感谢,悉心听取校友对母校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范九利同期会见了山西省外高校校友联合会会长韩侠等一行,双方围绕合作与校友会发展交换了意见。 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刑事法学院、公安学院(公共安全法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培训中心)负责人陪同参加活动。 (供稿: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 撰稿:周建利 审核:刘霖杰)

校园动态

我校组织统战成员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7月11日,党委统战部组织学校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留学归国人员等统一战线各界代表,赴关中革命纪念馆开展“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 关中革命纪念馆全景式展现关中地区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进行英勇革命的伟大历程,着重展现了习仲勋同志光辉的革命生涯和崇高风范,更生动展现新时代陕西广大干部群众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实践成果。 在关中革命纪念馆,大家依次参观了“创建关中革命根据地”“领导群众运动”“团结各界力量”三大核心展区,通过珍贵文物、历史照片、场景复原等载体,深情回顾了关中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革命的伟大历程,认真体悟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矢志不渝的革命信念和崇高品格。 参观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这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铸魂之旅。更加坚定了“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决心,赓续红色基因,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对革命先辈的敬仰转化为学习、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建言献策,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勇担使命、砥砺前行,贡献统战力量。 (供稿:党委统战部 撰稿:刘贝贝 审核:马玲)

学术频道

我校举办第一届“财税金融法治现代化与商事仲裁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

7月20日,第一届“财税金融法治现代化与商事仲裁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于宁夏中卫市召开。本次会议由我校与宁夏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中卫仲裁委员会联合主办。来自高校与机构的140余位专家学者与实务人士参加。 宁夏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会长、西北政法大学宁夏校友会会长刘芳主持开幕式。宁夏法学会秘书长王启贺立足地方发展实际,回顾了宁夏法学会在法治建设中的坚实足迹。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学院原院长贾绍华表示,本届研讨会是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在财税金融仲裁领域的实践,也是新发展生产力培育的着力点。中国法学会银行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徐孟洲认为,财税金融法治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支柱。中卫仲裁委员会秘书处主任刘小亮介绍中卫仲裁委员会创新探索,为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贡献仲裁力量。 副校长、陕西省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张荣刚教授主持主题报告环节。贾绍华教授、复旦大学公共绩效与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牛军钰教授,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学院原副院长伊专、辽宁大学任际教授、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郝琳琳教授、北京中书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邹义主任围绕会议主题作精彩分享。 在分论坛,与会专家围绕“推动财税法治建设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金融法治现代化与风险化解机制”“财税金融法治与商事仲裁创新发展”等议题展开热烈研讨。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席晓娟主持分论坛并作内容汇报,硕士研究生侯文超与杨康作小组发言。我校多篇研究生论文获得优秀论文奖励。 张荣刚在闭幕式总结表示,本次会议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法治体系提供理论支撑,深化了财税法治助力新质生产力、金融风险化解与商事仲裁协同发展的内涵,搭建了跨学科、跨行业的理论研究与实务创新交流平台。 (供稿:个人债务与金融纠纷法治研究中心 撰稿:尉钏 审核:张荣刚)

媒体报道

【中国社会科学网】王林: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

用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维护和塑造新时代的国家安全,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又极其抽象的概念,在关于文化的定义中,被引用最多和影响最为广泛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的定义:“文化是人们作为社会成员习得的复杂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和其他能力与习性。”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各种社会现象;文化是社会成员后天习得的;文化在性质上具有复杂性和整体性。国家安全文化兼具文化的共性和国家安全的特殊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笔者在本文中使用了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的表述,而没有使用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理论、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思想此类的表述,主要有以下两个理由:一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呼应,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用语上要保持一致;二是考虑到文化和理论、思想相比,文化的内涵更丰富,更具整体性和系统性,更能涵盖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的内容。 用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维护和塑造新时代的国家安全,要在理论上厘清二者的关系,搞清楚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和新时代的国家安全是否有内在的契合性。 国家安全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历史延续性。虽然我国历史上的国家形态和当代的国家形态存在差别,但是国家安全问题却是每一个国家都要面对和解决的。例如,大禹通过“五服”制度建立的是天下国家,虽然它和近代以来的民族国家是存在区别的,但是都存在国家安全问题;以“封建”为统治方式的周王朝和以郡县制为统治方式的秦朝,以及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汉朝,统治方式虽然不同,但是国家安全问题都伴随着王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始终;无论是中原王朝政权还是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也都面临着国家安全问题。这些都反映出国家安全问题在我国历史上的普遍性。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新时代国家安全包括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等属于传统安全的范畴,我国古代王朝也都存在这些国家安全问题,每个王朝的统治者也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王朝的国家安全。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我国古代王朝还不存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这也反映出国家安全问题的发展性。 国家安全问题除了具有普遍性,还具有历史延续性特征。国家安全问题特别是政治、军事、经济等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并不是某个朝代、某个时期特有的。前一个朝代或时期的国家安全问题,会影响到后一个朝代或时期的国家安全问题的形成和解决。例如,汉武帝时期创立的内外朝制度对明清时期的内阁和军机处的出现产生了重要影响,体现出政治安全问题的延续性。 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思想渊源。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思想渊源,不但在内容上决定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涵,也从深层次上形塑了其精神品质和理论品格。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渊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部分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内容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中找到原型,另一部分则是为了和新时代国家安全形势更加契合,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结果。但是治国理念、安全文化并不能直接指导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实践,而是会给我国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实践产生以下启示:一是要依据国内外安全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国家安全政策和理论,从“新安全观”到“总体国家安全观”就是对国家安全问题深化认识的结果,以及“发展”和“安全”关系的适时调整,也反映出国家安全理论的发展变化性。二是可以抽象出更高理念层面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可以发挥对新时代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指导作用。 由于历史时空的转换,维护国家安全的背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需要一个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在提炼、归纳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核心内容的前提下,探索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面临的机遇与问题、原则与内容、遵循的规律、机制与途径、价值及新时代发展趋势等。通过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找到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之间的内在契合性,抵制和批驳国家安全思想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也为新时代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实践提供历史借鉴。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要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通过维护和塑造新时代的国家安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稳定的国内外安全环境,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国家安全文化,挖掘、提炼、总结、传承、发展这些优秀的国家安全文化,对维护和塑造新时代的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不但可以为新时代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提供精神内涵上的指引,还可以为新时代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提供方法论上的具体指导。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的研究力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网】王林: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https://www.cssn.cn/gjaqx/202508/t20250807_59097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