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馥洁教授应邀出席国际儒学第六届学术大会

西北政法大学 2012年09月15日

      近期,我校资深教授、陕西省社科联名誉主席赵馥洁先生应邀出席了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马来西亚儒学研究会、印度尼西亚儒教孔庙联合总会联合主办的国际儒学第六届学术大会。会议在印尼棉兰市举行。会议主题为“普及儒学与和平发展”暨“儒教与宗教和谐”。赵馥洁教授以《太和所谓道一论张载对儒家和谐思想的重大贡献》为题,作大会发言。发言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现将赵馥洁先生的发言转载于下:

太和所谓道
——论张载对儒家和谐思想的重大贡献

赵 馥 洁


      论文纲要:张载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是关学学派的创立者。张载对传统儒家和谐思想作出了突出贡献。张载的和谐思想以“太和所谓道”为本体论根据,以“民胞物与”为社会理想,以“和乐道之端”为人生境界,以“仇必和而解”为思维方式,建构了本体论与价值论相统一、世界观与方法论相贯通、社会理想与人生理想相结合的独特的和谐哲学体系。把先秦儒家的和谐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使儒家的和谐思想达到了本体论与价值论融合贯通的圆融境界。

      张载(1020-1078),陕西眉县人,北宋时期的重要哲学家。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是关学学派的创立者。张载的哲学不但内涵丰富笃实,见解精湛渊深,而且风格浑厚严谨,气象恢弘博大。对传统儒家和谐思想的阐发,是张载哲学的重要内涵和突出贡献。张载的和谐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涵:

      一、“太和谓道”宇宙和谐观

      张载《正蒙》以《太和》篇冠首。“太和”是中国古老的哲学观念, “太和”一词出于《周易.彖传》对乾卦功能的赞颂:“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意谓“乾道变化”使宇宙万物“各正性命”,由此而形成了至高无上的和谐。张载继承发展了周易的和谐思想,他以“太虚”为宇宙本体,而以“太和”指太虚之气的和谐状态。在他看来,太虚之气的和谐是宇宙的最高和谐,也是一切万物和谐的根源,所以称为“太和”。张载不但将“太和”本体化,而且将“太和”法则化。提出了“太和所谓道”的重大命题。他说:“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因蕴、相荡、胜负、屈伸之始。……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不如野马、因蕴,不足谓之太和。”(《正蒙. 太和》)。

      张载所谓的“太和”,是指太虚中阴阳二气矛盾运动、合同不悖、浑沦无间的和谐状态。在张载看来,这种和谐状态,既是阴阳二气的和谐,又是阴阳二气所引起的一切矛盾运动的和谐;既是本体自身的和谐,又是体与用即“气”与“神”的和谐;既是本体内在的和谐,又是由本体所生成的万物的和谐。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中解释说:“太和,和之至也。阴阳异撰,而其因蕴于太虚之中,合同而不相悖害,浑沦无间,和之至。未有形器之先,本无不和;既有形器之后,其和不失,故曰太和”;又说:“太和之中,有气有神,……阴与阳和,气与神和,是谓太和。”(《太和篇》)正由于这种和谐是至高至极的,因此,张载认为它是一种美好、崇高的价值境界。人只有认识和把握了这种和谐,才算懂得了宇宙的法则,把握了《周易》的精髓,达到了崇高的智慧境界。他说:“语道者知此,谓之知道;学《易》者见此,谓之见《易》。不如是,虽周公才美,其智不足称也已。”(《正蒙•太和篇》)又云: “天之所以为天而化生万物者,太和也,阴阳也,聚散之神也。圣人,体此者也”。在他看来,“太和”是天化生万物的基本法则,也是圣人应该体现的境界。可见, “太和”既是张载对太虚本体状态的描绘,又是张载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所以他称 “太和”为“道”,称“太和”为“道”就从本体和价值的统一上赋予了“太和” 以崇高的地位。冯友兰说:“张载认为,一个社会的正常状态是‘和’,宇宙的正常状态也是‘和’,这个‘和’,称为‘太和’。” (《中国现代哲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253页。)

      二、“民胞物与”的社会和谐观

      张载不但阐发了宇宙和谐思想,而且主张社会和谐。他在《西铭》中提出了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蓝图,这一蓝图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张载的社会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和谐两个层次。二者集中凝结在“民胞物与”的命题上。民胞物与不是一种事实认知,而是一种价值构建。然而,为什么人与人应该是同胞,人与物应该是朋友呢?张载从哲学高度进行了深刻论证。他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正蒙. 乾称篇》)就是说,天地是我们的父母,人与万物皆天地所生,皆秉承天地之气、天地之性而成,因此人与人、人与物,有其共同的本原。所以,人与人应该是同胞关系,人与物应该是朋友关系。正由于张载关于人际和谐、天人和谐、人物和谐的社会理想是从本体论的高度进行论证的。所以,使“民胞物与”未流于一种道德伦理教条,而成为是一种基于本体论的价值构建。“由吾同胞之必友爱,交与之必信睦,则于民必仁,于物必爱之理,亦生心而不容已矣。” (《张子正蒙注. 乾称篇》)其思想深度和理论高度都超出了自先秦以来儒家关于社会和谐的观念。正由于此,“民胞物与”思想面世后,受到当时和后代儒家学者的高度赞誉, 产生了深远影响。程颢云:“《订顽》(《西铭》)之言,极醇无杂。秦汉以来,学者所未到。”(《二程遗书》卷二上,页七下)又云:“子厚有如此笔力。他人无缘做得。孟子以后未有人及此。”又云:“《订顽》一篇,意极完备,乃仁之体也。”(《二程遗书》卷二上,页二上)朱熹曰:“《西铭》首论天地万物与我同体之意,固极宏大。”(《文集》卷四十九,《荅廖季硕第一书》页二十九下) 王夫之云:“窃尝沉潜体玩而见其立义之精。……真孟子以后所未有也。”(《张子正蒙注. 乾称篇》) “民胞物与”几乎成为宋明以降儒家学者一致认同和共同追求的人生境界和社会理想。

      尽管张载所设计的具体社会方案中有着浓厚的宗法制色彩,但其“民胞物与”崇高理想所蕴涵的平等意识和和谐精神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三、“和乐为端”的人生和谐观

      张载关于人生和谐的思想也甚为丰富,颇具特色。其基本观念是“和乐为端”。他认为保持和谐的心境与乐观的精神是人生之道的开端。他说:“和乐,道之端乎!”他认为人如果能做到“和”“乐”就会使人生既弘大又长久。而长久、弘大正是天地之性的本质特征。所谓“和则可大,乐则可久;天地之性,久大而已矣。”(《正蒙.诚明》)在张载看来,和谐的人生、乐观的人生是符合天地之性的人生境界。那么,怎样达到“和乐为端”呢?张载提出了四点重要的人生准则:
      一曰除恶达善的道德原则。他认为天地之性是阳主阴从,人生应该发挥德性的作用,通过学习修养除掉恶性达到至善。“领恶而全好者,其必由学乎!” (《正蒙.诚明》)
      二曰真诚庄重的人生态度。他认为真诚庄重是“性之德”,人应该认识和遵循人性之理,克服虚伪、傲慢,采取真诚庄重的人生态度。“不诚不庄,可谓之尽性穷理乎?性之德也未尝伪且慢,故知不免乎伪慢者,来尝知其性也。” (《正蒙.诚明》)
      三曰正直顺理处事准则。他认为人应该符合“正命”,而只有活的正直,顺应天理,才会在处事的过程中无论逢吉、逢凶,都能达到正命。反之,如果不正直、不顺理,无论是得福还是免祸都是邪僻的、不正当的。“生直理顺,则吉凶莫非正也。不直其生者,非幸福于回,则免难于苟也。”(《正蒙.诚明》一)
      四曰顺应自然的生死观念。张载认为人生无论是处富贵,还是处贫贱,都应利用环境提升、修炼自己;无论活着,还是死去,都应顺从自然法则,平静安宁。他说:“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正蒙. 乾称篇》)
      张载提出的这些人生准则都是“修身、立命、存心、养性之功,皆吾生所不容已之事”。他认为这些准则的贯彻,就是“和乐”人生的实现。而和乐人生的实现就是与天地之道的合一。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中对张载的“和乐为端”人生观与天地之道的合一的思想进行了深入阐发,他说:“和者于物不逆,乐者于心不厌,端,所自出之始也。道本人物之同得而得我心之悦者,故君子学以致道,必平其气,而欣于有得,乃可与适道”。又说: “和乐者,适道之初心,而及其至也,则与天地同其久大矣。” (《张子正蒙注. 诚明篇》)

      四、“仇必和解”的矛盾和谐观

      张载虽然崇尚和谐,但并不否定矛盾对立面之间的排斥、反抗和斗争,也不否认矛盾对立和斗争的存在意义。然而张载对矛盾辩证法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他认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并不离开矛盾对立面的统一,所谓“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正蒙. 太和》);第二,世间的万事万物存在着种种矛盾,矛盾对立面之间存在差异、对立和斗争。所谓“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正蒙. 太和》)第三,对立和斗争终归会通过和谐统一而化解,实现和谐统一的理想状态。所谓“仇必和而解”。由此看来,张载是在承认矛盾斗争的同时,更崇尚和谐统一。他认为矛盾对立面的排斥、斗争与和谐、统一二者都有价值,但和谐统一的价值高于排斥和斗争,和谐是万物运动发展的理想状态。
      王夫之认为张载“仇必和而解”的观点,把握了宇宙运动的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以气化言之,阴阳各成其象,则相为对,刚柔、寒温、生杀,必相反而相为仇;乃其究也,互以相成,无终相敌之理,而解散仍返于太虚。以在人之性情言之,已成形则与物为对,而利于物者损于己,利于己者损于物,必相反而仇;然终不能不取物以自益也,和而解矣。气化性情,其机一也。” (《张子正蒙注. 太和篇》)冯友兰先生在他晚年著的《中国现代哲学史》一书中说:“‘仇必和而解’是客观的辩证法。不管人们的意愿如何,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是按照这个客观辩证法发展的。”(《中国现代哲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253页。)

      总之,“和”是张载哲学的重要范畴。张载的和谐思想丰富而系统,博大而精深。它以“太和所谓道”为本体论根据,以“民胞物与”为社会理想,以“和乐道之端”为人生境界,以“仇必和而解”为思维方式,建构了本体论与价值论相统一、世界观与方法论相贯通、社会理想与人生理想相结合的独特的和谐哲学体系。把先秦儒家的和谐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使儒家的和谐思想达到了本体论与价值论融合贯通的圆融境界。从而为中华智慧宝库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现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资源,为21世界人类追求和谐价值提供了深邃的哲学智慧。其哲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其精华值得我们继承弘扬。   

      作者简介:赵馥洁,男,1940年生,陕西省富平县人。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现任西北政法大学资深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名誉主席、陕西省哲学学会名誉会长、陕西省孔子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哲学史理事、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主要著作有《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价值的历程---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中华智慧的价值意蕴》、《哲苑耘言》等。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获首届陕西省社科名家称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