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29日, 德国波茨坦大学施耐德教授(Hans J. Schneider)应我校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邀请在长安校区做了两场专业学术报告,主题分别为“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人生与哲学”和“‘经验’一词的多重含义、对科学期望太多的危险,以及哲学的角色”。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张周志教授,副院长山小琪副教授和众多学生参与了学术报告活动,并与施耐德教授提问互动。外国哲学教研室教师刘剑涛博士担任翻译。
施耐德教授介绍了维特根斯坦的生平与哲学事业以及早期哲学和后期哲学,并对他的问题背景和理论连续性作了分析。施耐德教授从启蒙运动时期人类思维和技能的进步入手,引出了“经验”话题,并以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哲学和彼得•温奇对社会研究的理解为依据,探讨了人文社会研究的方法,最后指出了哲学的角色和重要意义。
施耐德教授1970年获德国爱尔兰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执教于波茨坦大学、爱尔兰根大学与康茨坦茨大学,并任佐治亚大学、芝加哥艺术学院与复旦大学访问教授,是德国当代活跃的哲学家;他的主要作品有《作为语义学与句法之基础的语用学》(Pragmatik als Basis von Semantik und Syntax, Frankfurt : Suhrkamp , 1975)、《语言理论中的解释与理解》(Explanation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Theory of Language, 1979)、《想象与筹划》(Phantasie und Kalkül, 1992)和《宗教》(Religion, Berlin :de Gruyter , 2008)等。
相关新闻
近日,由我校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联合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发起的立格联盟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新传-立格联盟”)十周年系列活动在...【详细】
6月30日晚,由我校人权研究中心、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国际教育学院、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和涉外法治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公法与人权”讲坛在雁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