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第三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我校成功入选。 长期以来,我校高度重视应急救护教育工作,始终将其作为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夯实校园安全基础,在校园关键区域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急救箱等专业急救设备;面向全体师生定期举办急救知识讲座与技能培训、常态化组织应急演练培训;积极普及宣传急救知识,营造“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校园急救文化氛围,进一步提升师生自救互救意识。在构建校园健康安全体系、提升师生应急救护能力方面效果显著,为师生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下一步,学校将根据试点学校建设相关要求,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技能普及、师资建设、设施配备、教育体系构建等内容,提高急救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师生急救素养,积极构建平安健康校园。 (供稿:后勤保障处 门诊部 撰稿:闫勇 审核:陈建宁)
2025-06-20今年6月是第24个全国“安全生产月”,为落实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开展2025年全省教育系统“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通知》要求,学校积极开展安全隐患排查行动、消除隐患演练行动、隐患辨识科普行动,切实提高师生安全隐患辨识能力,强化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推动形成“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安全文化氛围,为构建平安校园筑牢坚实防线。 6月12日,保卫处开展两校区消防安全隐患排查行动,对两校区学生公寓、学生食堂、超市、商业街及雁塔校区学生浴室、高层住宅等重点区域进行全面检查,针对隐患部位下发6份《隐患整改通知书》,目前部分隐患部位已整改完毕。 6月19日,保卫处联合学工部、后勤保障处、相关学院及门诊部,于长安校区12号学生公寓组织开展2025年“安全生产月”消防疏散演练。校党委副书记郭武军到现场指导。800余名学生、15名辅导员及50余名后勤宿管人员参与本次演练。在初期火灾扑灭及应急疏散演练过程中,指挥中心协同配合,迅速抵达现场开展救援。宿舍管理员组织公寓学生采用弯腰靠墙、捂住口鼻的标准姿势迅速撤离。整个演练流程紧凑、内容详实,覆盖多类人员,切实增强学生应对突发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 为综合提升校园安全应急能力,打造稳定有序的校园环境,“安全生产月” 期间,学校多维度筑牢安全防线。联合长安交管大队开展电动自行车合规审核及集中挂牌工作,从源头规范交通秩序;保卫处统筹配置20套消防应急设备,组织校卫队员开展实操培训,强化应急处置专业能力;依托官网、微信公众号及校园展板构建立体宣传矩阵,多形式开展安全知识科普,推动 “安全意识入脑、应急技能入心”。通过系列举措协同发力,全面提升校园安全管理精细化水平,为师生学习生活筑牢安全屏障。 (供稿:保卫处 撰稿:王宸子 审核:乔军伟)
2025-06-20仁爱礁作为中国南沙群岛的固有领土,其主权归属具有坚实的历史、法律和事实依据。1999 年,菲律宾以 “船底漏水” 为由,将 “马德雷山” 号退役坦克登陆舰非法坐滩仁爱礁,此后长期派驻人员驻守,并多次违反承诺,以运送物资、维修加固等方式企图将非法占据常态化。这一行为不仅严重违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南海各方行动宣言》及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更对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构成威胁。 近日,我校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潘俊武教授就“马德雷山” 号非法滞留仁爱礁事件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采访。他在采访中明确指出:“菲律宾的意图非常明确,即企图以非法侵占作为手段,以此船作为外在表现形式来主张其所谓的领土主权。”菲方的行为不仅违反其自身作出的拖船承诺,更无视中国对仁爱礁的主权管辖事实。他呼吁国际社会认清该事件的法律实质,支持中国通过合法途径维护领土主权的正义行动。 作为中国国际法研究的重要阵地,我校依托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涉外法治研究中心和国际法研究基地等平台,长期聚焦南海法律问题研究。近年来,学校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国际法学科与区域国别研究的交叉融合,形成了专业研究团队。该团队深度参与南海维权法律对策研究,其成果为国家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彰显了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学术担当。 潘俊武教授现任我校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他同时担任中国外交部国际法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中国海洋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太平洋学会理事等职务。长期以来,潘俊武教授致力于国际争端解决、海洋法等领域的研究,其学术成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作为我校国际争端解决法律问题研究所主任,他带领团队在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供稿: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 撰稿:潘俊武 审核:李立)
2025-06-206月18日上午,我校在雁塔校区召开2025年科研工作会议。校长范九利,副校长孙昊亮、常安出席会议,副校长马朝琦主持。 范九利强调,各科研机构和科研平台是学校科研工作的先锋队和主力军,要在推动基础研究和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各教学科研单位要紧扣任务对标对表、压实工作部署,比学赶超、强化成果产出,群策群力、深耕科研创新,协同联动、系统推进有组织科研。 孙昊亮就如何在科研成果基础上做好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发言;常安就发挥学科带头人传帮带作用、提升青年教师的学术素养等发言。 科研处通报了2025年科研项目经费配套政策、各教学科研单位项目经费到账情况、科研机构考核验收的标准和要求等内容,财务处通报了2025年各教学科研单位的创收收入情况。 法治学院 法律硕士教育学院院长陈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马光明、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院长舒洪水、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成,围绕推进有组织科研创新、拓展成果转化路径、谋划智库成果产出、释放科研服务地方优势等工作经验进行了交流。强力教授、王周户教授,就科研机构的差异化发展策略、创新管理运作模式等问题发言。 各学院院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校级以上科研机构负责人及科研处全体工作人员等60余人参加会议。 (供稿:科研处 撰稿:陈卓 摄影:韩筱煜 审核:尚海洋)
2025-06-20近日,中共陕西省纪委印发关于表彰2024年度全省纪检监察工作优秀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决定,我校马思洁、王浩撰写的《新型腐败与隐形腐败的“数字化”样态及防治策略研究报告》荣获理论研究特等奖。 省纪委监委开展此次评选活动,旨在进一步调动纪检监察干部、高校专家学者开展调查研究、理论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对纪检监察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领会、实践应用。此次活动共评选出48篇优秀调查研究报告、6篇优秀理论研究成果和7个先进单位。 评选活动开展以来,校纪委高度重视,积极准备、精心组织上报,认真遴选推荐研究成果参评。此次获奖,既是对我校一体推进“三不腐”、创新开展廉洁文化研究阐释工作的肯定,也是加强校院联动、合力推动纪检监察学科建设、助力学科成果转化的最新成果。下一步,学校纪委将持续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充分发挥陕西高校廉洁文化重点研究基地作用,持续推进清廉校园建设,助力加强纪检监察学科建设,推动纪检监察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 (供稿:纪委机关 撰稿:周兵 审核:康鹏)
2025-06-196月18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在雁塔校区人权报告厅为法治学院 法律硕士教育学院师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讲授题为“主动适应党的作风建设新要求,做不负时代的青年党员”专题党课。学院领导班子、全体行政干部、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代表共200余人参加党课学习。 范九利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为主线,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切口,结合百年党史和师生学习工作实际,围绕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光荣传统、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实践成效和新时代作风建设的新要求以及学生党员如何在新时代践行作风建设新要求三个方面内容进行深入讲授,引导学生党员深刻认识我们党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全面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成效和经验,严格践行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新要求,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助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他强调,要持续加强作风建设,扎实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期望广大学生党员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党的作风建设新要求为指引,守好“红色”底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脚踏实地中积累幸福感、获得感,用青春和汗水书写无愧于时代的法治篇章。 参加学习的学生党员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党课学习,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自觉弘扬党的优良作风,锤炼党性修养,增强宗旨意识,强化责任担当,提升能力本领,厉行勤俭节约,树立良好学风作风,积极投身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 (供稿:法治学院 法律硕士教育学院 撰稿:冯晨光 审核:张学龙)
2025-06-19近日,陕西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了全省普法创新十大案例。我校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报送的“科普与普法融合新模式”普法案例成果入选。 此次全省普法创新案例征集及评选活动是陕西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推进“八五”普法规划实施,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的全省性普法案例评选活动,包括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等单位的十项案例入选。 学院将普法宣传工作作为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一环,与学院教学、科研、育人工作有机结合。自2021年以来,学院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法学、科技法学的学科优势,与陕西省科技厅合作共建“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法治国家研究中心”,围绕陕西省科技创新法治保障领域,开展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工作。学院和研究中心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将研究成果进行转化,统筹开展公众科普与普法工作,特别是开展了西北政法大学“公众科学素质周”“知识产权宣传周”等公共宣传系列活动,着力推动陕西在科学创新法治保障领域的特色普法宣传并取得良好普法成效。 (供稿: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撰稿:宋景 审核:倪楠)
2025-06-186月16日晚,我校2025年西部计划志愿者座谈会在长安校区“一站式”学生成长发展中心举行。校党委副书记郭武军出席会议,校团委书记徐京平主持。 郭武军为我校毕业生能够深怀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的精神点赞。他强调,同学们要胸怀“国之大者”,将个人发展主动融入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彰显西法大人的责任与担当;要扎根基层实践,在艰苦环境中锤炼意志品质,俯身实干,练就“接地气”的真本领;要学以致用,融入地方,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基层的工作能力,主动适应新环境,发挥所长助力西部发展。他表示,志愿者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西法大的一分子,学校永远是大家坚强后盾,期望大家以优秀校友为榜样,传承发扬好西法大红色基因与优良传统。 会上,郭武军为西部计划志愿者代表授绶带,招生就业处处长孙静宣读我校西部计划志愿者名单,党委学工部副部长赵智勇为西部计划志愿者代表颁发纪念品,西部计划项目办汇报了2025年西部计划工作开展情况,西部计划赴疆赴藏留陕的3名学生代表进行发言。 学工部、招生就业处相关负责同志,校团委全体干部、2025年西部计划志愿者参加了座谈会。 (供稿:校团委 撰稿:张革 审核:徐京平)
2025-06-186月13日上午,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落成典礼暨西法大“法宝AI实训营”开营仪式在我校雁塔校区举行。校长范九利,副校长常安,北大法宝创始人、总经理赵晓海出席仪式,北大法宝总监郭璐主持。 范九利在致辞中全面肯定了北大法宝的法律专业性,内容丰富性。北大法宝是国内法律数据库的先行者,与众多法学家均有深入合作,在当前的人工智能和AI领域也有众多创新。他表示,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落成,为我校的法学教育,法学科研,人才培养,以及老师的课题研究都能提供深入的沟通合作机会。图书馆与北大法宝的合作已有20年之久,希望未来能够更深入地利用北大法宝和人工智能开展科研工作和学习。 赵晓海表示,北大法宝西安分公司乔迁西北政法大学,成立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是双方战略合作的载体,更是法律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西北实践基地,为区域法治建设与科技发展提供支撑。未来北大法宝将致力于从“搭建法律科技实践平台,培养懂法律、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和推动产学研融合,服务法治建设”三方面努力,持续加强校企合作,用技术赋能法治,用实践检验创新。 范九利与赵晓海共同为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落成剪彩揭牌 落成仪式后,“法宝AI实训营”开营仪式在人权研究中心报告厅举行。赵晓海作题为《大语言模型对法学的影响与法律人工智能应用实践》讲座。他结合其深厚的行业经验与北大法宝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北大法宝依托海量法治数据资源构建的完备智能体系,重点展示了其建设的法治知识图谱平台与大模型能力平台;并从法学教育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法律知识工程的演进和法律人工智能的应用实践与未来方向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党政办公室、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教务处、研究生院、教师发展中心、科研处、后勤保障处、图书馆相关负责同志与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供稿:党委宣传部 撰稿:潘明路 审核:燕福民)
2025-06-15为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精准助力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我校面向2026届毕业生开启“就业游学”活动。6月13日下午,招生就业处相关负责同志带领全校30余名2026届法学毕业生前往陕西海普睿诚律师事务所进行“就业游学”,陕西海普睿诚律师事务所相关负责人及律师代表出席活动。 海普睿诚律师事务所行政运营总监杨建军对我校师生一行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结合自身经历给师生们分享了法科人的坚守与坚持,引发了在场师生的一致共鸣。 资深律师严乐以“律师职业成长路径”为题为同学们进行专题分享。他从律师职业资格获取、专业技能提升、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详细讲解,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宝贵的职业经验,为同学们拨开职业发展的迷雾。现场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踊跃提问,气氛热烈。 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铁坤介绍了我校专业特色,发展现状及学生就业实习等情况,对海普睿诚律师事务所表达了感谢。他表示,在就业新形势下,学生要从“被动求职”转变为“主动规划”,希望通过此次实地学习,学生能够清晰认知自身职业发展方向,明确能力提升路径,尽早规划职业生涯。 最后,师生们参观了律所整体环境和律师工作区域,沉浸式感受律师工作状态与专业氛围,使同学们对律师行业有了更为直观地认识。 接下来,学校将持续开展多样化就业指导活动,聚焦生涯规划、突出精准指导服务,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动态,构建职业发展全周期就业服务体系,帮助毕业生实现从课堂到职场的认知转变,推动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双向奔赴。 (供稿:招生就业处 撰稿:徐卓远 审核:孙静)
2025-06-167月5日至6日,根据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的安排,CNAS评审组一行4人,对我校司法鉴定中心进行实验室复评审及变更评审。评审组组长由主任评审员王波担任,成员为技术专家贺庆辉、沈亚中、王晓明。校党委副书记张军政、司法鉴定中心相关负责同志参加评审组组织首次会议。 张军政介绍了我校的历史沿革以及近年来在学科建设、司法鉴定等方面取得的成绩。 司法鉴定中心主任、技术负责人程军伟,副主任、质量负责人刘妍良陪同评审组走访中心受案室、法医体检室、文书、痕迹实验室、电子数据实验室、法医物证实验室。评审组结合中心提供的资料,通过现场测试、授权签字人面试考核、鉴定人座谈会及查阅档案等方式对本中心开展了专业、全面、细致的评审工作。 7月6日下午,王波主持召开了中心评审工作反馈会和末次会议。会上,评审组对中心的司法鉴定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各专业在CNAS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整改要求和发展建议。王波代表评审组宣布本中心顺利通过本次复评审及变更评审,法医临床、文书、痕迹、电子数据四个专业继续获得推荐认可。 程军伟代表中心作表态发言,对评审组专业严谨的工作表达了由衷的感谢。他表示,中心将按时按质完成整改任务,充分吸收专家建议积极开展工作,不断提升质量体系运行效果,加强专业建设,防范执业风险,持续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司法鉴定服务。 (供稿:司法鉴定中心 撰稿:黄伟 审核:程军伟)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讲好新时代我校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故事,7月3日下午,首届研究生“优秀导学团队”“优秀导师”评选暨颁奖典礼在人权研究院报告厅举行。校党委副书记郭武军,副校长马朝琦、常安出席活动。特邀长安大学党委研工部部长高天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党委研工部部长张煜、西安财经大学党委研工部部长张丽达、陕西科技大学党委研工部副部长、研究生院副院长陈李斌、我校督导专家组组长李其瑞等评委参加活动。活动由校党委委员、研工部部长宋白主持。 郭武军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评选是学校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他强调,导学团队应具备“四有”好老师标准,将学术诚信、家国情怀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兼具法治信仰与专业能力的新时代法治人才。导学团队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产出标志性成果,成为学校科研创新的“发动机”。希望通过此次评选树立榜样,激励更多团队以“德才兼备”为导向,在教书育人和学术创新中再创佳绩。 参赛的11支“优秀导学团队”覆盖法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领域,既有扎根西部法治建设的实践团队,探索数字法学前沿的交叉学科小组,也有以“导师+研究生”联动模式助力基层治理的创新集体。通过视频展示与现场答辩,团队全方位呈现育人理念、学术研究、实践创新等方面成果。 评委们从导师指导力、团队凝聚力、科研创新力和社会贡献度四个维度进行综合评议,最终评选出以下获奖名单: 榜样引领促发展,砥砺奋进新征程。在颁奖环节中,获奖团队代表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荣誉为动力,继续深耕学术沃土,践行社会责任。一位获奖导师激动地说:“我们将继续带领学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专业知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研究生优秀导学团队“卓越奖” 研究生优秀导师获奖 研究生优秀导学团队“提名奖” 本次活动以“立德树人担使命·学术创新筑高地”为主题,充分发挥“导学思政”教育引领作用,树立优秀典型,强化导师队伍建设,以构建导学团队传承发展新范式不断推动学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研究生各培养单位优秀导师、优秀导学团队成员,各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研究生代表参加活动。 (供稿:研究生院 研工部 撰稿:杨洁 审核:常安)
6月29日,第四届长安经济法青年博士论坛暨“经邦济世”青年学术奖学金颁奖典礼在西安举办。本次论坛由我校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法律科学》编辑部,以及《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共同承办。副校长孙昊亮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论坛开幕式由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倪楠主持。 论坛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由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薛亮、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学科带头人韩利琳,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学科带头人曹燕主持。经组委会多次评审,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16位博士从180位博士中脱颖而出并在论坛现场进行论文汇报分享。 论坛邀请《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卫玲,《法律科学》副主编马治选、兼职副主编孙尚鸿、肖新喜,《西安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副主任任红梅,《法学教育研究》副主编余涛,《法学评论》编辑李安安,《人文杂志》编审牛泽东,《法律科学》兼职编辑鲁甜、赵菁等10位核心期刊编辑作为评审嘉宾进行现场打分、点评。 论坛期间,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青年教师赵菁、车东昇分别介绍了“梁肇汉杯”优秀论文奖学金、“徐健杯”长安优秀法学作品奖评选情况,并邀请学院教授强力,“徐健杯”长安优秀法学作品奖出资人、北京金德律师事务所主任徐钢等嘉宾为获奖者颁奖。 (供稿: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撰稿:魏静 审核:倪楠)
6月7日下午,学校在雁塔校区召开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专项工作会,校长范九利、副校长孙昊亮出席,副校长常安主持。 范九利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紧扣新时代学位点建设要求,加快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学科博士培养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学科方向凝练、培养方案优化、导师队伍建设等环节,切实增强我校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影响力。要以科研创新驱动学科发展,整合资源激发活力。要建立跨院校、跨领域合作机制,尤其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领域,要创新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打造适应全球治理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储备,为法治教育强国与国家高端人才战略输送优质力量。要统一行动、协同落实,积极主动作为,以务实举措推进博士点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新成效。 研究生院副院长赵彩如汇报项目博士导学关系调研情况,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洋汇报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录取情况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意见,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黄远江汇报“一带一路”高端法律人才博士项目工作方案。 各专业(方向)负责人,党政办、纪委机关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并进行交流讨论。 (供稿:研究生院 撰稿:冯佳慧 审核:常安)
6月26日,由陕西省教育厅主办的第十三届陕西教育博览会暨招生咨询会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校党委副书记张军政到我校展位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党委宣传部、招生就业处、科研处、教务处、研究生院等部门负责人以及学生志愿者参加活动。 展会期间,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王树声,省委教育工委委员冀映秋,省教育厅副厅长吴振磊等领导莅临我校展位视察指导工作,详细了解我校关于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师资学科建设以及研究生创新成果等工作的优势特色,对我校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本届教博会为期三天,以“AI赋能教育发展 推动教育强省建设”为主题,组织开展“四展示两活动”,即教育博览会主题展、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成果展、高校科技成果展、研究生创新成果展四大成果展,举办校企对接洽谈活动、高等学校招生咨询活动两大活动;以“四展示两活动”突出展示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研究生教育等发展成就,搭建校企对接和招生服务平台。 我校通过展板、实物、宣传片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学科建设、科研成果、师资力量、人才培养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吸引了广大考生和家长踊跃咨询。 (供稿:党委宣传部 撰稿:吴亢 审核:燕福民)
7月2日,我校在长安、雁塔两个校区举办“情满西法大 未来皆可期——包饺子 送骄子”活动。校党委书记赵万东、校党委副书记郭武军、副校长赵全宇、校党委委员宋白与部分教职工齐聚一堂,共同为2025届毕业生送上母校的深情祝福与暖心告别。 师生同乐包饺子,温情满满送祝福 活动现场,校领导与老师们一起动手为毕业生包饺子,一盘盘饱含深情的饺子,承载着母校对毕业生的殷切嘱托与美好祝愿。毕业生们凭专属“骄子券”免费领取暖心饺子,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更感受到来自母校的温暖关怀。 与学子共餐话别,祝福伴青春远航 在长安校区与雁塔校区,老师们与毕业生围坐餐桌,在热气腾腾的饺子香中共话离别情、共寄新期许。老师们勉励同学们牢记“严谨、求实、文明、公正”的校训,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勇担使命,为祖国富强贡献西法大力量;祝愿学子们带着对未来的期待,踏实走好每一步,平安喜乐,前程似锦。 留言墙写下青春印记,时光笔绘未来星辰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留言墙,毕业生们纷纷写下毕业心愿和对母校的祝福。“西北政法大学我的青春4年”“和西法大一起越来越好”“愿我们再次在光明的地方相见”等真挚话语贴满墙面,纸短情长,道不尽对母校的眷恋和祝福,写不完对未来之憧憬与豪情。 一盘饺子,一份心意;一句祝福,一生牵挂。毕业不是终点,当毕业季的骊歌渐渐远去,愿2025届西法大学子们带着母校的祝福奔赴山海! 本次活动由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学工部(学生处)、研工部和后勤保障处联办。 (供稿:后勤保障处 撰稿:李振林 审核:陈建宁)
为深入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与高等学校合作的意见》精神,以高质效检校合作助力检察工作和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发展,6月20日,我校与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在京举行了检校共建实践教育基地揭牌仪式。我校副校长马朝琦,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钟达先,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王建辉等双方代表出席活动。签约仪式由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王建辉主持。 马朝琦高度赞赏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始终把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服务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为职责使命的长期坚守,针对希望双方依托共建基地,推动检校合作向规范化、系统化纵深发展,提出了三项展望。一是推动资源共享,打通学校与检察平台一体人才培养机制,实现教学与实践平台相融合,联合组织实习、实训,建成人才培养高地;二是促进优势互动,探索实务导师与教学科研骨干协同机制,共同开展学术研讨、科研攻关与实务探索,双向提高检察学研究质效,建成理论研究高地;三是聚力协同攻关,聚焦前沿领域联合研究,共同探索推动涉外刑事检察电子数据库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出一批理论实践结合优质成果,探索实施建成检校合作品牌。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钟达先在致辞时表示,学校与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开展检校共建是法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举措,对提升检察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在检校共建项目落地的过程中,应探索实现以下四项目标:一是健全双向交流机制,打造互聘共育新范式,推动“实务殿堂”与“学术高地”的深度碰撞。二是创新联合培养体系,共建核心教学资源库。三是强化学科体系建设,提升检察学术影响力。四是深化理论研究合作,围绕涉外检察、公益诉讼等领域开展课题合作,贯通教研用全链条,打通理论与实务“双向通道”。 活动中,双方围绕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履职实务、教育培训等方面展开了深度交流。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二分院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在办理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公益诉讼检察、信调宣案以及机关团委青年工作等领域的经验与成果与从检感悟。我校刑事法学院院长冯卫国,证券金融犯罪研究院院长冉巨火,涉外刑事法治与国别检察司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汪鹏分别介绍了学校的教学科研实力、师资队伍建设及近来的社会服务成效。双方共同签署了《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与西北政法大学合作协议书》,并隆重为检校共建“实践教育基地”揭牌。 (供稿:刑事法学院 撰稿:汪鹏 审核:孙学龙)
近日,第十六届“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决赛在华东政法大学圆满落幕。我校外国语学院2024级翻译硕士研究生张婧元荣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创我校参赛历史最佳成绩,张婧元同时受聘为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兼职译员。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孟超博士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我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由华东政法大学、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和中国翻译协会法律翻译委员会联合主办。本届大赛共吸引了300余家单位的近1500名选手参赛。经过初赛及决赛的激烈角逐,共决出特等奖1名、一等奖4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10名、优胜奖9名、参与奖10名。 学院自2015年起开展以法律翻译为特色的MTI教育,秉承“德法兼修”目标,聚焦创新与思辨能力培养,此次斩获一等奖正是人才培养成效的生动体现。未来,学院将持续对接国家战略与区域需求,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着力培育服务涉外法治建设的高素质法律翻译复合型人才。 (供稿:外国语学院 撰稿:孟超 审核:杨华)
7月7日下午,我校与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合作共建协议签约仪式在长安校区图书馆一楼会议室举行。副校长孙昊亮,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力及双方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仪式,仪式由研究生院副院长赵彩如主持。 孙昊亮对刘力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我校的办学历史与特色。他强调,此次合作源于双方对“法治中国建设使命”的深刻共识。普陀区人民法院作为上海司法改革的前沿阵地,在智慧法院建设、诉源治理、区域法治保障等方面成果斐然,其创新经验为法学教育与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他提出三点合作方向:一是共建理论实践融合平台,联合开展审判理论研究、疑难案件研讨和司法改革课题攻关;二是共建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创新“双导师制” 培养模式,推动法官进课堂、案例进教材、实务进课程;三是共建长效协作创新平台,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在人才培养、干部培训、课题研究等领域深化合作。 刘力对我校的办学成就表示赞赏,并介绍了普陀区人民法院在司法改革、智慧法院建设等方面的探索与成果。他表示,期待以此次签约为契机,与学校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实现司法实践与学术研究的双向赋能。 在双方领导和嘉宾的见证下,孙昊亮与刘力分别代表学校和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 签约仪式后,双方围绕合作细节展开座谈交流,就理论研究合作、学生实习实训、法官授课等具体事宜深入交换意见,为后续合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我校与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的合作迈入新阶段。双方将携手打造“司法实践赋能教学、学术研究反哺实务” 的创新典范,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贡献力量。 (撰稿:研究生院撰稿:马越昊审核:赵彩如)
7月1日,“丹心绘党魂·翰墨颂华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师生书画作品展在校务楼一楼大厅举办。校党委书记赵万东、校党委副书记郭武军、校党委副书记张军政参加活动。 本次书画作品展由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学生处)、校团委、校工会、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主办,艺术中心美术工作坊承办。活动作品汇集了校工会教师代表作品、校团委校园艺术节优秀作品、繁星·计划学生国画班作品以及美术工作坊学生作品。作品以书言志、以画寄情,深情讴歌党的光辉历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美术工作坊参与活动的戴佳怡同学表示:“我一直在美术工作坊系统地学习中国画,延续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完成这幅国画作品时,我以牡丹喻繁荣,以蝴蝶表祥瑞,用笔墨勾勒对党和祖国的深情。此次参展是一次美育实践成果的展示,更激励着我作为西法大学子用画笔传承红色基因,续写时代华章。” “丹心绘党魂·翰墨颂华章”书画作品展不仅是我校师生向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深情献礼,更是一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色革命文化的生动实践,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抒发爱党情怀、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 (供稿: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 撰稿:刘珏 审核:刘渊)